(一)著名碑文《永宁寺碑记》
时清时期松辽地区的散文,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著名的《永宁寺碑记》和《辽东的碑文序记》以及后金与清代的创业散文杂著等。其中《永宁寺碑记》所记的是明成祖时太监亦失哈到奴儿干地方招抚女真各部时,在奴儿干都司治所特林(今黑龙江下游岸边)所建寺碑的碑文《永宁寺碑记
》、《重建永宁寺记》两篇记文。《永宁寺记》碑文竖刻,正书30行,行62字,寺碑背面有竖写的女真字和蒙古字译文。碑的左右两侧,各刻有汉、蒙古、藏、女真字四种字体的佛教“六字真言”。碑文记载明代统辖东北黑龙江一带的一篇重要散文,反映了奴儿干黑龙江一带的东北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风俗习惯,是一篇语言朴实、纪实性很强,不失为通畅自然的优秀散文,它不仅是一篇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散文,还是一篇具有文献价值的历史散文。
(二)辽东籍作家的散文
辽东籍作家的散文,有许多文集和篇章,诸如:盖州卫人陈鉴的《皇华集》、《介庵集》;定辽中卫人徐景嵩的《沙洲稿》四卷;辽阳人孙盘的《养正篇》、《小四书》和《养蒙大训》;定辽前卫人李遇春的《冷庵文集》;东宁卫(今辽阳县内)人行荣的《大藏释音宝镜》十卷,惜以上诸人著述今佚。广宁左卫(今辽宁北镇)人冯琦,字用,有《北海集》、《经济类编》一百卷;沈阳人耿桔《常熟水利》和《常熟兴革实政》;辽东人郑文彬《筹边纂议》;辽阳人佟卜年《襄平先生幽愤录》八卷;辽东懿州人张三丰《金丹直指》一卷、《金丹秘旨》一卷等。说明在明代有许多辽东文人在著述上是颇有成就的,至于流传至今的散文篇章主要有毕恭《辽东志序》;海州卫人(一说蓬莱人)宁杲作有《都察院题名记略》;定辽中卫军籍高文作有《明骠骑将军佥后军都督府事加授龙虎将军孙公墓志铭》;辽阳人李文绣作有《明都督孙公配诰封阶太夫人项氏墓志铭》;辽阳人徐景嵩作有《辽阳乡贤词记》;广宁卫人冯惟敏,字汝行,号海浮,诗文雅丽,作有《重修三义词碑记》;沈阳中卫军籍范作有《增建河东七堡记》、《重建复州学记》等。其中毕恭的《辽东志序》记载了辽东的历史沿革,是反映辽东历史的重要篇章。序文曰:
辽东之地,故汉襄平郡也。当元季时,有元平章刘益、高家奴分据是方。洪武初,上遣使谕以无时人事,益等于是奉表来归。上复遣使诏谕益等,授职有差,设卫治于盖州。洪武四年,以都指挥马云、叶旺率兵渡海,自金州而抵辽阳,设定辽都卫,既而分设定辽左等五卫,并东宁卫、金覆盖海四卫于沿边,已而改设都指挥使司而统属之。招降纳附,开拓疆宇,复于辽北分设沈阳、铁岭、三万、辽海四卫于开原等处。西抵山海,分设广宁及左右中卫,义州、宁远、广宁左右中前后五屯卫、于沿边星分棋布,塞冲据险,且守且耕,东逾鸭绿而控朝鲜,西接山海而拱京畿,南跨溟渤而连青冀,北越辽河而亘沙漠。又东北至奴儿干涉海,有吉列迷诸种部落,东邻建州、海西、野人女直,并兀良哈三卫,永乐初相率来归入觐,太宗文皇帝嘉其向化之诚,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1]
(二)明代帝王有关辽东的诏谕敕令
明代帝王有关辽东的诏谕敕令也都是很好的应用散文,诸如明太祖《诏辽阳等处官民》、《劳辽东都指挥使马云叶旺》,明成祖的《敕镇守辽东都督刘江》、《敕福余三卫》,明宣宗的《敕镇守总兵官》、《敕辽东行太仆寺官》、《敕开原兵备道》、《敕辽东副总兵》,明英宗的《敕辽东总兵官曹义》、《敕谕建州左卫都督佥事凡察》、《敕提督辽东军务王》,明熹宗的《敕谕辽东文武将吏军民人等》等,其中成祖朱棣《敕镇守辽东都督刘江》云:
前尝令边将于诸屯择一屯多有水草处,深作壕堑,开井积水。凡邻近各屯,行李刍粮孳蓄皆置于内。有警则诸屯相与竭力拒守,尔独不遵。尔别有良策否?即有,缓急不至误是否?宜深计之,毋贻后悔。[2]
这篇敕令反映了明朝对辽东的政策,文字简明精悍。这些文章既是研究明代帝王治理辽东的统治政策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又是研究古代应用散文写作的文章典范。
(三)为官辽东的其他官吏的散文
除了上述辽东籍作家、明代帝王和为官辽东者的散文外,还有一部分明代其他官吏行事于辽东时有感而作的散文也很多,其中艺术水平较高、富有审美意义的主要有程启充的《游千山记》、李翔的《重修望京楼记》、王慎中的《游凤凰山记》、刘琦的《具瞻亭赋》、王英的《广宁建学记》、俞宪的《华表观诗序》等等。
程启充的《游千山记》是一篇游历千山的记叙散文,文中详尽地记述了游历经过,并对所游名胜、古迹、景观做了概括性的描写:“千山去襄平六十里许,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重,引诸蕃瓯脱,南抱辽阳,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3]
章在总括地描写了回望诸峰所见的奇观后,又概括地叙写了千山景色的特点:“唯兹山之胜,宏阔秀丽,奇怪幽阒,险绝孕结,磅礴盘据,起伏变幻,不可
述”。[4]这样前后两相照应,完整和谐,确为一篇游记散文佳作。
刘琦的《具瞻亭记》是一篇全面描写医巫闾山风光美景的生动散文,他吸收了苏轼《赤壁赋》、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优秀篇章的笔法,描绘了医巫闾山形胜之壮美,从俯视、仰视、远瞻、近看等诸多角度描写了医巫闾山丰富多彩的景观,描写了不同时间的变化,之所以名之曰“具瞻”既因为站在山间的一块盘石上可以观到远近各种景色,又因为当年曾于石上建有具瞻亭。此篇确实较为完全地描写医巫闾山之景色,不愧为“具瞻”之文。赋中云:“俯瞰沧海,仰止丹崖,览东海之形胜,想重华之肇封,升降,四望垣聈。顾谓客曰:‘美哉山河!’”,“崔嵬万仞,环抱六重,势同插架,秀压居庸。中孑然之突出兮作西土之梵宫,卧霏霏之烟霄兮若鹤飞之崆峒,聆哀壑之吹兮幽涧之石淙。北瞻沙漠,南望蓬瀛,孤竹西联,鸭绿东潆。俯三韩兮长城,控九夷兮拱神京,带辽水兮激澄清”。[4]
此外,王慎中的《游凤凰山记》也是一篇记叙凤城凤凰山景观、风物、古迹的优秀散文。
(四)清室皇帝及满汉文人的散文
清代的散文名篇也不少。早在后金时期,天命汗努尔哈赤、天聪汗皇太极以及出身满洲族的额尔德尼、噶盖、宁完我、刚林,以及汉族文人龚正陆、范文程等所写下的创业散文,其中以努尔哈赤的誓文《七大恨》,是攻伐明军的檄文。文章严谨准确,条理清楚,语势流畅,充分表现出正义在手、势不可挡的精神气概。皇太极在天聪元年正月在给明将袁祟焕的书信中,也列出了“七大恨”,虽然内容与前者不尽相同,但表述方法是相类的,很可能是受汉儒“七”体散文的影响所致。清代帝王写有反映盛京散文者,有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祯、高宗弘历、仁宗琰,其中留下文章较多者为圣祖玄烨、高宗弘历和仁宗琰,三位帝王都曾东巡回到过自己祖先创业开基之地。写下了歌颂先祖创业之功的散文。康熙帝玄烨写有《谕盛京将军安褚护》、《创业盛京海运记》、《祭告长白山文》(两篇)、《祭告北镇医巫闾山文》(四篇),均属于应用散文,祭告长白山和医巫闾山文把两山说成是神山、圣山,宣扬大清基业是受之于天的思想。如《祭告长白山文》说:“惟神杰峙东,维协扶景运。疏江汇海,荐瑞凝祥。著灵异于万年,溥蕃滋于庶类。精英永播,秩祀常所”,“盖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颂,其来旧矣。惟神秀结东陲,泽均厚载,浚发三江之脉,广延千里之区,极敷云泄雨之奇,宏济物利民之用,神山异迹莫有与京”。[5]
乾隆帝弘历所写反映盛京的散文,主要有《盛京颂》、《文溯阁记》、《祭告长白山文》(五篇)、《祭北镇医巫闾山》(三篇)、《祭太子河神文》等,与玄烨祭祝山河之文一样,都是把山河视为神山神河、圣山圣水,歌颂山河之神灵,以寓自己的统治乃是神授的思想,把东北、长白山、盛京都说成是神地,因为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其中《盛京赋》是一篇歌颂盛京以至东北的散文。序言中表述了作此赋的目的在于“言念盛京为天作之基、永陵、福陵、昭陵巍然在望。不躬亲祀事,其奚以掳悫忱而示来许”,是为了不忘先祖创业之艰难。此赋不仅神化了盛京,同时也反映了盛京的历史、物产、风土民情等等;其咏物部分,对于“人参”、“海东青”和“牛鱼”的描绘,概括了松辽地区特产之形状和特征,而对清朝之发祥、开基之地的概括,实为东北满洲族文化的发源史。
注文:
[1] 《奉天通志》艺文八,转引《辽东志》。
[2] 《奉天通志》转引《明实录》。
[3] [4] 《全辽志》卷五,艺文下。
[5] 《盛京通志》卷二百四十。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