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松辽教育
渤海国的教育


渤海是由肃慎系的族人于689年至927年在松辽地区东北部建立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渤海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尤其是渤海国的民族教育,在借鉴、吸收中原唐朝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十分迅速。

渤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制度。他们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新唐书·渤海传》载:在渤海政权的

官制中,“胄子监有监长”。胄子,名于《尚书·尧典》:“帝曰:命汝典乐教胄子。”后世便用“胄子”泛指国学生。可见,“胄子监”定是渤海国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渤海国记》亦云:“胄子监有监有长。唐志: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事,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渤海胄子监仿之,监拟祭酒,长拟司业。”渤海的胄子监设监一人,相当于唐朝国子监的祭酒,是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从各种情况看,诸如司业、丞、主簿、录事等主要教育官职已在渤海设置,因而可以说作为一个地方民族政权的教育行政机构已经是比较完备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渤海的官学规模已相当可观,既有国学,又有京、府、州、县等地方官学。渤海的私学也相当普遍。同学校教育相适应,渤海还开设文籍院,设文籍少监,掌经籍、国书之事。其下设置了图书馆之类的藏书机构,并配有文籍郎管理书籍。

渤海的学校教育主要有国学、地方官学和私学三种。关于“国学”,据考古资料,清代在黑龙江的宁古塔尚有渤海国遗留下来的“国学碑”。杨宾《柳边纪略》载:“宁古塔……往时存一紫石碑。康熙初,大兴刘侍御命人往观,其人椎而碎之,取一角还。仅十三字,作四行,首行曰‘深契’;次曰‘圣’;次曰‘儒生盛于东观’;次曰‘下瞰阙庭’。书类率更令,盖国学碑也。”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亦云:“石壁之上,另有一朗岗。即宁古镇……宫殿基址尚存,殿前有石台。有八角井,有国学碑,仅有天会纪元数字,余皆剥蚀不可辨识。”从上述记载来看,渤海国学确实存在,其中“儒学盛于东观”,说明国学的学生很多,远盛于后汉宫廷藏书之“东观”。“下瞰阙庭”,说明国学校舍建筑相当高大宏伟。正如清人张贲《白云集》所言:“掘地得断碑,有‘下瞰台城,儒生盛于东观’十字(按:台城《柳边纪略》作阙庭),皆汉文,字画庄楷,盖国学碑也……想像当时建国荒漠,重学重儒如是。”

渤海中央设有胄子监和国学,地方亦有各府、州、县官学。渤海地方官学始自大钦茂执政之初,是模仿唐王朝的教育形式而设置的。此外,渤海政权官职中有“右录事”、“试大理评事”、“大录事”、“中录事”和“小录事”及“天文生”等,可知渤海亦如唐王朝一样,设置了算学、律学、书学等地方官学中的专科学校。还有,渤海的文学十分发达,歌舞誉满中原和友邻,日本曾多次派人来渤海学习音乐,渤海很可能在太常寺内设置专门培养歌舞伎人等专业人才的音乐学校。又据渤海出访日本的使团中常有配备医师的情况,可以断定渤海设有专门培养医师、药师的学校。渤海的航海业十分发达,他们可能有培养天文气象及航海技术的专门学校。

渤海的私学亦很发达。如“扃堂”即是渤海人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上京、东京、中京等地发掘出来的大量“文字瓦”、“文字砖”,一般即认为这些文字是工匠们戳印而成,有的文字书法圆熟,有一定功夫,匠人们的文字知识只能是接受“扃堂”私学教育的结果。这表明渤海的“扃堂”私学已普及到部分庶民百姓。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渤海贵族的女青年也同男子一样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力。如在吉林省敦化六顶山出土的渤海贞惠公主墓与和龙县西古城出土的贞孝公主墓中,都有“早受女师之教,克比思齐;每慕曹家之风,敦师悦礼”的文句。这表明了两位渤海公主幼年时都曾受过“女师”的教育。“女师”是以教书为业的妇女。妇女授经讲学本是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私学发达的一个表现。贞惠、贞孝公主墓中“每慕曹家之风”的“曹家”,即号称“曹大家”的曹世叔之妻班昭。班昭博学多才,曾做过汉和帝皇后及诸贵人的家庭女教师,名儒马融也曾从班昭受读,她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女教育家和史学家。在班昭六七百年之后,远在松辽地区的渤海公主仍仰慕“曹家之风”,并有“女师”出现,可以说,这在松辽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史上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受到“女师”教育的渤海贵族妇女,不仅“敦诗悦礼”,遵从封建礼教,还能组织起来,通过与邻里姐妹结拜的方式来捍卫自己作为妻子的正当权益,对丈夫们的不轨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这是渤海妇女受到教育后开始觉醒的进步表现。

渤海学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仿效唐朝的。因为渤海人全面“宪象”、“习识”唐制,而且与唐“车书本一家”,必然使自己的文化教育同中原文明趋同,遵从或袭用中原的教育内容。同时渤海也多次派官吏、遣唐使等去唐朝抄写儒学经典,然后带回渤海。此外,贞惠、贞孝二公主墓志中所用的典故,就分别出自数十种经、史、子、集著作。可见,渤海各类学校的教育内容大体与唐朝学校相同,或有某些变通。

渤海国还有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那就是向唐朝派遣留学生。738年,渤海国王大钦茂首次“遣使赴唐,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自是数遣诸生入唐就学,并通好新罗”。《渤海国纪》亦云:“渤海武王大武艺……仁安元年遣生徒六人入唐太学肄业”,“武王、文王及大震、大虔晃、大玄锡具遣诣生肄业唐太学,史不悉书。武王所遣生六人,开元三年二月抵京师。大震所遣生,咸和四年为国者三人,李居正、米承朝、高寿海。同年随册命使至者三人,解楚卿、赵孝朝、刘宝俊。咸和八年,随王子大明俊诣唐学生十六人,唐敕青州观察使,放六人到上都,余人勒回本国”。留学生中大部分是渤海王室成员和贵族子弟,他们在唐留学期间,生活上受到唐政府的特殊照顾,学成回国后,带回了中原的儒家经典、古今制度,使儒家文化在白山黑水间迅速传播开来。很多留学生后来都官居要职,如位列公卿的李居正,考中唐朝进士归国后仕国相的乌昭度等。由此亦见渤海统治者对留学生的重视程度。随着渤海留学制度的确立,科举制度也很可能在渤海实行过。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