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岁时节日
喜庆热闹庆团圆——元旦


    元旦,即古时农历新年,每岁的农历正月初一,今称过年、春节。《梦梁录》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的具体月、日还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夏朝在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统一六国后则在十月初一。华夏诸族发展、转化为汉族后,

汉武帝在恢复夏历时,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袭。

(1)契丹人过元旦的庆贺活动极富民族特色。《辽史·礼志》记载,契丹语称“正旦”为“乃捏咿”,“乃,正也;捏咿,旦也”。这一天,契丹朝廷要举行盛大的朝贺仪,参加者有契丹皇帝、臣僚及各国使臣。

契丹人于元旦庆贺还有一项奇特的“惊鬼”活动。《辽史·礼志》载:“正旦,国俗以糯米饭和白羊髓为饼,丸之若拳,每帐赐四十九枚,戊夜,各于帐内窗中掷丸于外。数偶,动乐,饮宴。数奇,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炉中,烧地拍鼠,谓之惊鬼,居七日乃出。”这是契丹人在元旦节日里的一种宗教活动。此外,契丹人还以正月初七为“人日”,并于是日占阴晴及食煎饼“薰天”。《辽史·礼志》云:“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

(2)女真人过元旦节是在建立金朝政权,尤其是在入主中原占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女真人与汉人杂居,沐染汉俗之后。这从当时的某些诗人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来。如金代著名文人王寂《踏莎行·元旦》即云:“爆竹庭前,桃树门右,香汤浴罢五更后,高烧银烛,瑞烟喷金兽,萱堂次第了,相为寿。改岁宜新,应为纳右,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休辞最后饮,酴酥酒。”可见,金代松辽地区女真人过元旦也有燃放爆竹、贴春联、点蜡烛、相拜祝福及饮酒欢宴等内容,与汉俗相似。

(3)蒙古族人称元旦为春节,俗称“过年”,也有他们本民族所特有的庆贺形式。蒙古族人尚白,故而又称元旦为“白节”。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他们要进行祭火活动。祭火的用品主要是全羊、黏饭、枣、黄油、香、白哈达、蒿草、酒等。祭火时的器皿全用黑色。祭火由男主人主持,全家人向“火佛”上供磕头。之后,摆桌烫酒,吃小年饭。长辈坐上首,晚辈坐下首,共进辞岁酒。饭后,管家里事的人要在托盘内放上银子或铜钱,献给老人,老人再把银钱分成若干份,送给拜年的子孙。大年三十这天夜过三更之后(天亮之前)要祭拜苍天。拜天时向南方、西南磕完头后,再向西北、东南方向磕头。院中放桌点佛灯,以祭上天。回到房内面向西磕三个头后,再放桌摆上新年的茶点。长辈们落座后,媳妇们献上茶,儿子们手拿哈达,逐辈地拜年问好。拜完年,全家吃新年的第一顿饭。再摆上点心和茶、酒,等候村邻们来拜年。[1] 正月里,男子们有骑马、射箭、踢毽子、扔坑、跳嘎拉哈等游戏活动。

(4)满洲族人过元旦的内容十分丰富,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满语称元旦为“阿涅叶能叶”。辽东地区满洲族有民谚云:“廿三,灶王爷上天。廿四,写大字(对联)。廿五,做豆腐。廿六,吃猪肉。廿七,宰年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贴道酉(挂旗等)。三十,支油(油炸食品)。初一,磕头。”[2]

为祭神飨人,满洲族人家年前都要杀猪,俗称“杀年猪”。年猪不得有白毛,猪绑好后先抬到祖宗供位前。杀前先用酒浇进猪耳朵,如耳朵“动”为“领牲”了,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杀时需用左手。猪杀死后,先剁成八大块,摆在祖先牌位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吃头一顿肉时全家人围着锅盖坐,不用桌子。年前几日,满洲族人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扫掉一年的灰尘,然后用黄米面蒸年糕,烙粘火勺。吃年糕前,先用一根长木杆,用年糕的粘性,将几个纸条粘在杆头上,举至房脊檩上,把纸粘上,然后把年糕摆在祖宗牌位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后,围在大锅盖四周吃年糕。[3]

为祝新春吉祥,满洲族人家过年前要贴春联、窗花、挂旗和“福”字。满洲族旧俗贱红贵白,丧事用红,因此,早期满洲族人的春联多用白纸。后来因受汉族文化影响,渐改旧俗,春联亦改用红纸书写。《柳边纪略》卷四记宁古塔满洲族人家元旦习俗云:“岁除必贴红纸春联,联贵四、六,岁易新句,或与旧稍同则不乐。”挂旗亦称挂笺,源于满洲族的八旗制度,红、黄、蓝、白,属什么旗,则贴挂什么颜色的挂笺。挂笺多贴在门楣上、窗上及祖宗板上。挂笺一般长二尺,宽一尺,中间有剪字的,如“寿”、“福”等,也有剪花鸟的,如松鹤、鲤鱼等,彩纸下端剪成犬牙形,或穗形等。[4]

在辽东地区,年三十这天,满洲族人家家于院子里竖起一根五米高的索罗杆子,杆顶上放一浅方形的锡升,升下拴一条木头布尾的龙,也有的放上一条木制的鱼或松枝、小三角形红旗等。升里盛些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除夕夜点燃索罗杆上和房檐下的灯笼,以示红灯高照,大吉大利。在黑龙江地区,有些满洲族人家在除夕夜有“悬弓矢门禝间”之俗。在尽情欢乐的除夕之夜,于门柱上悬挂弓矢,是满洲族人崇尚骑射的一种风俗印记。除夕之夜,在礼佛祭祖之后,满洲族人家的晚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受拜之后,要给晚辈“压岁”荷包(内装银元、铜钱等)。黑龙江地区的满洲族人家于元旦有“添财”之俗:“元旦担水抱柴,扣门户,问之,答曰:‘送财。’(送柴)则入之,而置其水、其柴釜灶中,大喊曰:‘添财!添财!’家家如是。”这是他们希望通过吉祥的语言和仪式,预祝新的一年中财源如水。[5]

(5)朝鲜民族也有过元旦(春节)的习俗。其庆贺内容也有不少地方与汉俗相异。除夕的前几天,朝鲜族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清整房间,制作过年用的食品、服饰。挂“福笊篱”,贴年画。笊篱是用细柳条编成,平时用于淘米捞饭。朝鲜族人认为元旦前夜将新笊篱用红线悬于墙壁,可以使全家人一年幸福无灾。年画内容多以山、水、石、云、太阳、松树、不老草、龟、鹤、鹿等“十长生”物为主。

大年初一清晨,鸡叫三遍之后,全家老幼立即起床,穿上节日新衣服,一齐去堂屋行“茶礼”。先是摆设香火,祭祀祖先,然后向长辈叩首拜年。元旦早餐很丰盛,一般人家都吃打糕或大黄米饭,菜肴有各种山珍素菜,还有鱼肉等荤菜。男人喝一种用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中草药特制的“屠苏”药酒。元旦日的午餐和晚餐一般吃一种称“德固”的食品,即一种片汤,做法是把大米面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儿,再把它搓成圆条,切成薄片,放在鸡肉或牛肉汤里煮,吃时再放些紫菜和香油,味道十分鲜美可口。

元旦日白天,朝鲜族人多以村屯为单位进行拔河、射箭比赛,妇女们则玩跳跳板,荡秋千,儿童们放风筝。到了晚上,又有“熏鼠火”、“烧发”和“赶夜光”等娱乐活动。熏鼠火,“联炬曳地”,“燃炬成群”,[6] 不仅可以增强地力,还可除鼠灭虫,以保丰年。烧发,是将一年来梳落的头发于元旦黄昏时在门外烧掉,俗信如此可以避瘟。赶夜光中的“夜光”是朝鲜族传说中的一种相貌丑陋的恶鬼,喜欢穿小孩子的鞋,并使失鞋的孩子不吉。所以,朝鲜族人便在元旦夜将小孩子的鞋大人先穿上,并于墙上悬挂筛子,因为“夜光”有数筛孔的嗜好,这样便可转移“夜光”的注意力,使其忘记穿鞋之事,俟至天明,“夜光”便只好赤足而遁。

(6)达斡尔人过春节也很热闹有趣。他们先于腊月三十白天进行祭祖、扫墓,当晚在大门外放“烟火”,并在所有的神位前点蜡烧香。大年初一,人们一早就梳妆打扮起来,然后大家向长辈请安、敬烟、磕头。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逐户拜年。每家都要准备蒸糕,拜年者一进门就打开锅盖抢糕吃。妇女们互赠礼物,她们把最好的烟叶一份份包好,同奶皮、糕点、冻肉等物一起送给老人和亲友,以示恭贺新年。[7] 正月里,少女们聚在一起摆玩“哈聚卡”(纸人)或掷抓“嘎拉哈”。男子进行角力、赛马、射箭等活动。达斡尔人的春节娱乐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日。十六日那天叫“黑灰日”。一清早,人们互相往对方脸上抹黑。据说,谁若是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就不吉利。所以,青年人手上都沾满黑锅烟,彼此争着向对方的脸上抹,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的脸上往往被小伙子们抹得黑乎乎的。

(7)汉族称元旦的头天晚上为“除夕”,又叫“年三十夜”,他们一般是将元旦与除夕放在一起,俗称“过年”,故俗语有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一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松辽地区汉族人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先是杀年猪,蒸粘豆包,磨豆腐,置办年货,采购各种食品衣物。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当日晚,家家户户在灶神牌位前放一张桌子,也有的人家不设桌,在锅盖上摆秫米、谷草、净水和麦糖(粘糖)各一碗,再用高粱秸编制鞍马、鸡、狗等物,然后将灶神的像撕下,男主人焚香三柱,叩首,随后将灶神像及用秫秸所做的鞍马、鸡、狗等一并烧掉,并放鞭炮于门外,俗称“送灶王爷升天”。

大年三十(除夕,小月为腊月二十九)临近前两三天,家家户户打扫室内卫生,俗称“掸尘”。还要贴年画,写春联,俗名“挂钱纸”。除夕前一日,张贴门神、灶王神像。到了除夕当日,于堂屋摆设全神大纸香案或财神桌,用铜钱成串分陈于诸神位及祖宗牌位前,名曰“压神钱”。日过午,设猪头、香、供、酒、烛于祖先龛前,是谓“上供”。家里的男主人亲自焚香叩首,与祖宗及诸神“辞岁”,然后燃放鞭炮。晚餐后,燃烛点灯,包水饺,准备半夜“接神”。夜至子时(半夜),全家人都换上新衣服,到神位(天地、灶、祖宗)前依次燃烛、焚香、烧纸钱、跪拜,还要燃放鞭炮,俗称“接神”或“发纸”。幼辈向长辈叩首,长辈给幼辈“压岁钱”。然后要煮水饺吃。有的还要按“皇历”所记喜、财、福、禄各神方向出行,到附近祠庙焚香烧纸,谓之“上庙”。回家后,玩各种游戏,彻夜不眠,曰“守岁”。是夜,俗信诸神下界,言之吉凶关系到一年之内是否安顺,所以,长辈都事先叮嘱小孩要说吉利话,忌说“恶语”。

大年初一黎明要早起,晚辈再一次向长辈跪拜一叩首(磕头),谓之“拜年”。天大亮后(早饭前后),村邻、亲友们开始挨门挨户拜年,见面即言“过年好”、“新春大喜”或“恭喜发财”等吉利话。一般人家元旦(初一)早饭亦吃饺子(或煮或蒸)。至正月初五,将除夕日于各神位前所供物品,于焚香燃尽后一并撤去,谓之“破五”。初六日晚,再将所供“家堂”送至三代墓前,谓之“送家堂”。后几日,城乡均举办各种游艺、戏剧如龙灯、旱船、秧歌、高跷等,以尽节日之娱乐。[8]

注文:

[1] 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2] 丹东市民委编:《丹东满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3] 《丹东满族·岫岩专辑》,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4] 吕光天:《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5] 杨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

[6] 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亥上子日》。

[7] 吕光天:《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8] 参见《新民县志》,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