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岁时节日
踏青禁火祀先贤——寒食、清明节


    寒食——清明可以看成是个综合节日。寒食节其实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汉俗于寒食节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故称“寒食”。此节俗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贤臣介之推。[1]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

清明。”受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影响,汉俗清明节要祭祖扫墓。

(1)契丹人寒食——清明期间的习俗活动见诸史料记载不多,主要是祭祖与校射,这显然与契丹民族的牧猎生活有关。《辽史·道宗纪》载:大康七年(1081年)六月,道宗皇帝下诏:“岁寒食,诸帝在时生辰及忌日,诣景宗御容殿致奠。”可见,至辽代中后期,契丹人于寒食节祭祖活动已作为一项政府法令被规定下来了。契丹人清明校射,只见载于《辽史·景宗纪》:乾亨三年(982年)三月“乙未,清明”,景宗皇帝“与诸大臣校射,宴饮”。可见,清明之俗传入契丹,已经有所“契丹化”了。

   (2)女真人杂染汉俗之后,也有过寒食——清明节的习俗。王寂《辽东行部志》上记他于寒食之日行宜民道中,见山林间女真及汉族“居民携妻孥上冢,往来如织”。朱弁被金拘留期间,据女真之俗,有《寒食》诗云:“纸钱灰入松楸梦,饧粥香随榆柳烟。”麻九畴《清明》诗亦描述了当时女真人清明节习俗:“村村榆火碧烟新,拜扫归来第四辰。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

(3)满洲族人的寒食——清明节间的习俗也是祭祖扫墓。但祭祀方式与汉俗也有一定的差异。汉俗是上坟焚纸钱后在坟顶上压纸钱,而满洲族则是“插佛托”。佛托,又称佛朵、佛多,是满洲族人求福跳神时竖立的柳枝或贴彩色纸条的木棍。据《黑龙江外纪》记载:“满洲清明墓祭,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人有后意。佛朵之式,粘五色纸条如幡。汉名佛花,都下亦用。”插“佛托”即插柳枝。“佛托”之形是在柳枝上“粘五色纸条如幡”,五色纸条当与祭祀祖先、祭祀佛托妈妈时所系子孙绳(即索络绳)上五彩线锁同义,是子孙后代的标志。[2]

(4)松辽地区汉族人过寒食——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培坟祭祖,故而松辽汉民又俗称清明节为“鬼节”。《海城县志》云:“清明节,二十四节之一,载在历书,俗谓‘鬼节 ’,以先后十日为上冢期。家家祭扫先茔,陈祭品,焚香楮,并覆新土于冢上。前一日为‘寒食节’,取禁烟之义。缘介之推于是日焚死绵山,后人哀之,是日禁烟。次日清明,插柳招魂。”在吉林的某些地方,每至清明时节,除祭祖培坟之外,还有向城隍悔罪祈福的内容。据《吉林通志》记载:“清明日,家无贫富必携酒馔墓祭,培坟土,压红楮于马鬣之前。是日,城隍出巡,以肩舆舁神像至西关行宫,童男女荷校跪迎道侧,悔罪祈福。”松辽汉民于清明节当日要吃面条,儿童到野外放风筝。《海城县志》即云:“清明节后,阳气上升,儿童多放纸鸢,俗呼‘风筝’。”《义县志》亦载:辽西地区清明节前后,“城乡儿童恒以纸糊飞潜等物状形,系以绳或线,假风腾空,牵之为戏,名曰‘风筝’。按《事物纪原》,‘风筝巧制不一,其上悬灯,又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曰‘风筝’。正二月俗竞放之,清明后风不升,乃止”。民国之后,定清明节为“植树节”,松辽汉族便于是节前后插柳植榆于坡谷河川之间。

注文:

[1] 参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及《后汉书·周举传》等。

[2] 杨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