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花生日
“百花生日”又称“花朝”,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是日,于花园设花神之位,焚香酹酒祭之。
(二)观音庙会
“观音庙会”又称“观音大士圣诞”或“观音诞辰”,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是日,各家各户要用面做的“桃”供奉观音神像前。娘娘庙举行庙会,
妇女小孩多往“叩拜”。这一天,还有以天气阴晴占年景丰欠之习俗。《锦县志》载:“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是日,晴则好,雨则诸物少收。”(三)社日
“社日”分“春社”与“秋社”。《礼记》云:“仲春三月,择元日命民社。”注:“社,后土也。祀社日用甲。”春社一般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在农历二月份。秋社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活动以“耕礼”为主要内容。《海城县志》载:“仲春奉部令行耕籍日期,守土官率僚属、耆老诣先农坛致祭毕,更衣至藉田行耕籍礼,九推九返,农夫受以终亩。今此制久废,仅农民自行诹吉于田间行礼,俗曰‘试犁’。”松辽汉民俗信“社日”必雨,“社公、社母不食旧水,故社日必雨,谓之‘社公雨’。”[1]
辽北地区的汉民还传信“社日吃酒治耳聋”。
(四)天齐庙会
“天齐庙会”又称“东岳庙会”。东岳,泰山也。《旧唐书》云:“明皇封禅泰山,加号天齐。”天齐庙会时间是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据《蠡海集》载:“东岳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含两仪之气于其中也。二十八者,四七也,四七乃少阳位也。”这一天,天齐庙(东岳庙)办庙会,“先后七日(二十五日起,至四月朔日止),百货杂陈,游人极盛,贤妇孝子,苦肉祈祷,偷儿无赖,间售其伎,纷纷诡谲,善恶都见”。这一天,逛庙会者颇多,不仅有庙宇附近的人,也有不少外地游客千里迢迢来庙行香。
(五)娘娘庙会
“娘娘庙会”又称“碧霞元君庙会”,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是传说中的东岳大帝之女。《蒿庵闲话》云:“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像仆,童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涤于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娘娘庙会一般为前后五天,届时,游人如织,盛况空前。《锦县志》载:“十八日,城内外‘娘娘庙会’,百货杂陈,食品、玩具罗列成肆,工、商皆放假,游人塞途,极肩摩毂击之盛,自十七日起至十九日止。”可见,庙会期间商品交易也很活跃。松辽汉族民俗,娘娘庙内多附有眼光娘娘、子孙娘娘及其他诸神。是日,患眼疾者、未生育者及有其他病症者,多进庙祈祷还愿。《铁岭县志》载:“十八日为‘娘娘庙会’,是庙各广嗣庵,祀碧霞元君,世人附会之,配以眼光、子孙各神及痘神,妇人育子、童子患痘,多于是庙祷之。”尤其是年轻媳妇多于是日到庙内子孙娘娘跟前许愿祈子。《沈阳百咏》云:“焚香拜起倩花扶,阿嫂轻轻问阿姑,一个金钱凭乱掷,不知能保子孙无?”注云:“娘娘会日,庙祝骗财,于神座前悬一大金钱,上书‘子孙保重’四字,谓能用钱掷过此钱孔者,其人当生子,村妇辄中计焉。”
(六)药王庙会
“药王庙会”为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药王,传为唐代人,名叫章善俊。《列仙传》云:“章善俊,唐武后朝京兆人,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俗谓为药王。”《桐阴旧话》记载韩琦病重为“药王”所救的传说:“忠献(韩琦谥号)年六七岁,病甚,忽曰:‘有道人牵犬以药饲我’。俄汗而愈。”于是后世人便为药王修庙,并于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举行庙会,纪念这位药王。《奉天通志》记有辽中地区汉民于药王庙会期间的活动:“二十八日,药王庙会,医士致祭醵饮;卖纸制葫芦者,赴会甚众。”《沈阳县志》亦载:“是日,医士醵饮杏林书院。”《沈阳百咏》有诗描述药王庙会之盛况:“银红帖子折千张,圣会同来赴药王;百样葫芦依样剪,分明佳节近端阳。”注云:“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庙会,去端阳较近,卖纸葫芦者,争于是日前后赴会求售,亦佳趣也。”葫芦是古时医者行医卖药的标志,与酒店的幌子相类。松辽地区汉族人在药王庙会期间,还有药店、医家互相酬酢、散行施舍贫人及医士、男女病愈者至药王庙焚香还愿的习俗。
(七)关帝庙会
“关帝庙会”又称“雨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即三国时期的关羽。传说关羽曾于五月十三日单刀赴东吴之会,故以此日为“英雄出色之纪念日也”。后来关羽被祀为“神”,人们便俗信他“常于是日出巡,以是每逢旱年,人民谚语恒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2]
农历五月中旬,北方进入霉雨季节,降雨是自然现象,但人们却将其与关羽单刀赴吴会联系起来,久之便形成了节日——关帝庙会(雨节)。在松辽的一些地方,如吉林的辑(集)安地区,人们把五月十三日所降之雨称为“磨刀雨”。是说此雨专为关羽赴吴磨青龙偃月刀而降之。关帝庙会期间,各关帝庙都要开香火会,众多游者进庙焚香还愿。
(八)虫王节
“虫王节”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又称“虫王诞辰”、“虫王生日”及“虫王庙会”等。概因此时暑热潮湿,正是庄稼易生害虫之时,故有是节,祭祀虫王,以祈免灾。《海龙县志》载:“六日,园户、农家杀豚宰羊,均祀虫王,曰‘虫王会’。”《望奎县志》亦载:“六日为虫王会,即古祭蜡之义。农家咸集于村中小庙前,居人富庶者,则宰牲以祭之;居人少者,则仅供馒头三碟、菜三碗、酒三杯、香三枝。醮奠毕,取余共食之。”除此之外,书香、富户人家于是日还有晒书、曝衣之俗。“是日曝衣服、书画,可免虫蠹”。此外,“蓄水作酱、腌物,经年不腐,又宜作醋及曲。悬凤眼草于灶,避蝇。俗于是日食麦饼”。[3]
(九)乞巧节
“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此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荆楚岁时记》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乞巧节当天,“陈瓜果于庭,闺中以彩缕穿针乞巧”。有些人家在当日中午将一碗水放在院中太阳下晒,然后将绣花针轻放于碗中,针飘浮在水面上,碗底映出针形,折射出纺锤形、棒锤形、针形等,象征姑娘手巧的程度。这天晚上,“小儿女窃听于蓬颗瓜架下,”据说可隐约听见牛郎织女细语及别时的哭泣。
(十)下元节
“下元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又名“鬼节”。“是日,家家具香帛,备酒醴,诣祖茔致祭,又谓‘送寒衣’。”[4]
此节期间,辽北汉民还要“置城隍神像于厉坛,以镇慑诸鬼”。[5]
古今松辽地区各民族的岁时节日很多,内容也十分丰富,这些岁时节日所反映的经济(农、牧、渔、猎及饮食、服饰等)、宗教、礼仪、娱乐等民俗事项,已构成了松辽地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松辽地区各民族的岁时节日,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中原传入的,是中原汉民族的传统节日,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被松辽地区各族人民所接受、沿用。但这些从中原传入的汉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在松辽各民族流传过程中,受不同民族文化所影响,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汉民族岁时节日习俗中掺杂了松辽各民族自己的文化成分,体现了汉文化与松辽民族文化的融合。当然,丰富多彩的松辽地区各民族的特有岁时节日,也反映了松辽文化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注文:
[1] 《铁岭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2]《新民县志》,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3] 《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4] 《新民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5] 《铁岭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