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松辽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在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多禁忌与崇尚礼仪。由于他们与中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及长期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混住,并且受民族间长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很多禁忌和崇尚礼仪既有与中原汉民族文化习俗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也杂染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
习俗的成分。
(一)各种禁忌礼仪
松辽地区汉民族有丰富的禁忌礼俗。比如,他们在祭祀祖先及其他神灵时,严禁经期妇女、孕妇、产妇、带孝者等“不洁”之人参加,认为有“不洁”者参加祭祀,会触怒神灵,使祭祀失效。在婚姻方面,他们禁忌男女双方生肖“相克”,有“白马畏青牛”、“鸡猴不到头”、“龙虎两相斗”之说。此外,婚嫁之日忌择单日,他们认为好事成双,在单日则不吉利。死人是件不吉利的事,所以,松辽汉民禁忌为死者带孝的人参加打井、建庙、婚嫁活动,更不许去产妇家看新生婴儿,因为带孝者身上有“凶气”,会“冲”了神圣和喜庆气氛。
旧时松辽地区汉民禁忌产妇在娘家及亲戚家生产,因为怕新生婴儿会带走家里的福气。汉民族在亲朋好友之间互送礼品时,严忌送梨、钟等物,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不吉利;而梨与“离”谐音,亦不吉利。松辽汉民忌吃饭时抛撒米粒或吃完饭碗底有剩饭,他们认为浪费粮食、遭踏五谷是要遭雷击报应的。还说如果小孩子吃饭剩饭粒,将来会娶麻脸老婆或嫁给麻脸丈夫。旧时松辽汉民服饰禁忌白色,他们认为白色是丧服,是死人时才穿的,若平时穿白衣、白鞋,会不吉利。
(二)各种崇尚礼仪
松辽地区的汉民族以农耕为主,他们世代耕耘在这片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上,受儒家思想及佛、道宗教的共同影响,便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崇尚心理。比如,他们崇尚坚韧和刚健。由于古代生产力落后,松辽汉民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求生存,他们不仅要同自然灾害——天灾作斗争,还要抗御十分频繁的战乱所造成的“人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而,松辽地区汉民十分崇尚坚韧不拔、雄浑刚健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战天灾,胜人祸,换取安宁与幸福。
勤俭节约与诚实豪爽,也是松辽汉民族所崇尚、追求的一种精神。千百年来,松辽地区的汉民脸朝黑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斗风雪,战严寒,细心耕耘,辛勤劳作,深知一粒米、一寸布均来之不易,都是他们自己用血汗换来的,所以,便养成了他们十分崇尚勤劳节俭的风气。他们不仅自己这样想,这样做,同时也教育其子孙这样想,这样做,使崇尚勤俭风气一代接一代地传留下去。粗犷、豪爽的松辽汉民崇尚诚实,是受儒家传统思想“信”的影响所致。“人若无信,不知其可”,千百年来,松辽汉民依靠“言而有信”来维持着社会的交往和秩序,使人与人之间,以“诚”为本,以“信”为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与中原汉族相仿,松辽地区的汉人对红颜色也有特殊的崇尚与偏爱。汉民族崇尚红色已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汉民族的先源民族之一周人即崇尚红色。《礼记·檀弓上》云:“周人尚赤。”由于周人是后来形成华夏民族——汉族的核心主干,所以,“尚赤”崇红的心理素质在华夏汉民族中便占了主导地位。松辽地区的汉民族多是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入的,所以他们也非常崇尚红颜色,偏爱红颜色。他们把红色视为吉祥、喜庆、美丽、热烈的象征,所以才有称婚礼为“红喜事”。生寿、婚礼中均用红色来点缀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贺寿的寿面要用红纸捆扎;婚礼男家以“红笺”(又称“龙凤简”)书子女年庚及嫁娶日期;新娘子要穿红衣服;迎亲路上,路过庙宇、井、墓,则障以“红毡”,以避邪祟冲犯;新娘子下轿后,头幂“红帕”,并脚踏“红氍毹”进大门。[1]
注文:
[1] 《奉天通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