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伦理道德与儒学
肃慎族系的伦理道德


    渤海、女真、满洲、赫哲、锡伯、鄂伦春、鄂温克属于肃慎族系。肃慎族在古代松辽地区最 先同中原建立了联系。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东南岸的莺歌岭遗址,距今3 千年,相当于西周时期,似为肃慎族的文化遗存。莺歌岭文化可涵盖长 白山地区的肃慎文化。肃慎族也和东胡、貊族一样,在古代松辽地区的

民族发展 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

 (一) 渤海族的伦理道德

 渤海是肃慎族发展到隋唐时期,由閜族为主体而形成的一个新兴民族。渤海是松辽各族受儒学影响最深的典型。儒学始终成为渤海立国的统治思想 。儒家的伦理道德、忠、孝、仁、义、礼、智、信渗透到渤海社会的各个方面。

 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渤海各阶层,特别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最高理想。表现在国王、公主、 贵族以至有名的诗人,以儒学作为指导思想命名者比比皆是。渤海国王大钦茂的尊号叫孝感 金轮圣法大王;其他如元义、言义、明忠、仁秀等。公主曰:贞惠公主、贞孝公主;贵族有 名为义信、诚庆、诚慎、昭顺、禹谟、谒德、高仁、文德、文信、孝慎、居正、成规等。[1] 诗人有名曰:王孝廉、释仁贞者。

 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统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渤海国的中枢机关也用儒家伦理纲 常 的字眼加以命名。标榜儒家思想成为政事的标准、规范,说明统治阶级醉心儒学达到很高的程度。渤海的政事堂,相当于中原的中书省,其下分六部,分别以忠、仁、义、礼、智、信 命名, 即:忠部、仁部、义部、礼部、智部、信部,分别相当于唐朝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 刑部和工部。忠部的职权为“掌文选、勋封、 考课之政”。以忠字命名,“显然是把儒家的‘忠君’作为铨选、考核官员 的惟一标准”。[2] 仁部的职权“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以仁命名,显然是以儒家仁政相标榜。智部的职权“掌武选 、地图、车马、 甲械之政”。以智命名,显然是与智慧有关,所谓“兵者、诡道也”。[3] 其他各部的命名也皆与儒家伦理道德纲常有关和相互对应。

 从考古发现的“贞惠公主墓志铭并序”和“贞孝公主墓志铭并序”的文字分析,通篇更是浸透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前者1949年发现于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后者1980年10月发现于吉 林省和龙县龙水乡的龙头山。两块墓碑的发现,弥足珍贵。据考两墓志除五句外,几乎字字 句句相同,故可一起论之。从“贞惠”、“贞孝”公主的谥法观之,本身就表明其意识形 态深受中原封建礼教影响。从墓志铭并序的主题和整个内容看,“妇德母仪”的封建道德贯 穿始终,所谓“妇德昭昭,母仪穆穆”。这话本出于墓志铭序言的引子,以帝女下嫁王姬适 齐,比喻贞孝公主“乃躅通规,用光懿范”,以总领全篇,贞惠公主开篇也用同样的语句。 “妇德母仪”用在两位公主身世行状,总的可概括为“六行孔备,三从是亮”。“六行”指 孝、友、睦、姻、任、恒。“三从”指妇幼从父,嫁夫从夫,夫死从子。这些封建礼教分别 出自《礼记》和《仪礼》。作为两位公主的妇德母仪,分而述之,又可见“仁德”、“聪慧 ”、“柔顺”、“谦恭”、“洁信”、“贤惠”、“贞节”数项。墓志中的文字撰有:“玄 仁 匪悦”,“聿怀阃德”,“惟德之行”,皆讲的是仁、德。墓志中所谓“早受女师之教, 克 比思齐;每慕曹家之风,敦诗悦礼”,讲的是聪慧知礼。墓志中所谓“柔顺显名”,讲的是 柔顺。墓志中所谓“柔恭且都,履慎谦谦”, 讲的是谦恭。墓志中所谓“笃于洁信”讲的是洁信。墓志中所谓“学恭姜之信矢,衔杞妇之 衷 凄”,以及“居贞且都”,“琢磨洁节”等讲的皆为贞节。整篇墓志铭并序,引用儒家经 典《四书》、《五经》甚多,几乎句句用典。这也说明儒家思想不仅是墓志而且是渤海文化 的渊源的主要方面。通过记述贞孝公主一生的行状,对其一生的赞颂,以及对其逝世的哀思 ,全面反映“贞孝公主是一位动静有度,柔顺谦恭,笃于六行,恪守三从的人,她学恭姜从 一而终,效杞妇衔悲守志,完美地体现了封建道德”。[4] 〖贞惠公主亦 然。从此也可看到渤海妇女和渤海社会接受中原封建伦理纲常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 (二)女真族的伦理道德

 女真族系黑水閜的后裔。金朝建立前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阶段,至建国才进入奴隶社会。熙宗开始封建化改革,海陵王和金世宗时期,逐步完成由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随着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女真统治者开始提倡尊孔崇儒,在金代社会 和女真族中,封建的伦理道德逐步确立起来。

 君臣尊卑关系的定序。女真族早期处于原始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由选举产生的部长 和军事联盟的头领与部众保持着原始平等的关系,无仪法可言。渤海遗族杨朴曾建言册后 妃、定朝章。可见女真族骤兴之初“未具六官之典”,“朝仪典章犹所未备”。[5] 亦无城郭,“止呼‘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至 是“皗‘皇帝寨’曰会宁府”。所谓“乾元殿”徒有其名,尚甚为 简陋。 如遇雨雪,后妃“亦去袜履跣足而行”。实行“勃极烈”官制,皇帝不能专断,有大事与勃 极烈大臣共议。据《金史·撒改传》载, 出现宿功旧臣跪拜皇帝,“上亦答拜”,并泣止曰,登帝位全靠“诸君协辅之力”的场面。 可见原始民主制的遗风尚存。至熙宗施行改革,准备当全国统一中央集权的皇帝,“自践位 以来,左右诸儒日进谄谀,教以宫室、服御、妃嫔、禁卫之盛,出则清道警跸,入则端居九 重”。此时,“旧功大臣非时莫得见”。[6] 鉴于派系斗争日炽 ,熙宗大开杀戒,太祖、太宗子孙诛戮殆尽。旧日元勋将相“多所摈”。海陵为帝时加速封建化改革,不仅一再迁都、大营宫室,而且大肆兴兵侵宋。对海陵王的倒行逆施 ,大臣、亲王甚至太后纷纷谏止,但皆遭杀戮。在一个君为臣纲的专制皇帝面前,君臣间原 始平等的关系早已不复存在。

 贵壮贱老与尊敬老人。女真族早期曾有同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贵壮贱老”[7] 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到辽代女真时期,尊敬老人则成为新的伦理道德。女真族稳定的农牧业生产,使老年人的社会经验和生产经验 得以发挥,尊老与宗族观念孕育产生。金世宗所怀念的女真纯直旧风、传统观念,据《金史·世宗纪》载,即为:“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 然。”完颜部作战的缴获,首先献给耆老,祖父一言,子孙终生弗敢违。此为“由氏族旧风 蜕变而来的家庭与部族意识”。[8]

 原始群婚制遗风与贞节观。金朝建国前后尚存在群婚制遗风,所谓“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癙亦如之,无论贵贱人有数妻”。[9] 还有“抢婚”、“放偷”等婚俗。与一些北方民族反映在婚姻方面的伦理道德相似。嗣后,大约到世宗时期,女真族封建化加深,再加受到中原儒学影响 ,逐渐形成贞节观念。女真族妇女贞节的典型当属世宗的昭德皇后乌林答氏。据《金史·后妃传》载,昭德皇后“聪敏孝慈”,“治家有叙”,甚得“妇道”。海陵篡立,深忌宗室, 趁完颜雍(世宗)在外地之机,召乌林答氏来中都。乌林答氏不得已赴召,为保完颜雍,又 不使自身受辱,行至近中都的良乡自缢。她自杀前留下《上世宗书》,其中写道:“妾幼读 诗书,颇知义命”;又讲“妾之死为纲常计”。[10] 通篇遗书充满封建伦理纲常和贞节意识。据统计《金史》的《列女传》中共收列女22人,多数在宣、哀两朝,其中除汉人外还有女真 人。[11] 由此观之,在金代接受贞节观者,不仅女真宗族有之,而且涉及下层,但女真族贞 节观的普及程度尚远不如汉人。

 纯朴忠孝观与儒家忠孝观。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朝统治者,为统治中国的半壁江山,包括“ 金 源”内地,必须调整统治政策,这个政策调整从上层建筑上看主要是尊孔崇儒,最好的武器 是 儒学的忠孝观。世宗领略儒学,以充实统治经验。据《金史·世宗纪》载,他曾经讲过“朕 于圣 经不能深解,至于史传,开卷辄有所益”,并体会到:“善人不忘忠孝,检身廉洁,皆出天 性。”直到他逝世前一年还披览《汉书》,认为“光武所为,人所难能者”。反映他对封建 文化和修养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世宗主张忠孝合一,“移孝于君”。他把女真族 纯 朴的古风“敬亲戚,尊耆老”等与儒家的“尊君亲亲”的观念有意识地糅合在一起,所谓“ 女直旧风最为纯直”,虽不知书,“其善与古书所载无异”。提倡“文德感化”,“当使 复还古风”云云。这种两方面深层的沟通,从意识形态的根本上巩固统治,女真族统治阶层 自然是乐于接受的。[12] 世宗宣扬“前代人臣将谏于朝与 父母妻子诀,示以必死,同列目其死,亦不顾身,又为之谏”的精神。称赞“此 尽忠于国者, 人所难能也”。主张“凡士民之孝弟姻睦者举而用之”。

 为巩固民族统治,提高统治民族的素质至关重要。世宗命建女真大学,教授以“宿儒高才者 ” 充任。命译经所用女真文翻译《易经》、《书经》、《论语》、《孟子》、《老子》、《扬 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并颁行之。据《金史·世宗纪》载,此举在于 “欲使女直 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专门把女真文版本的《孝经》千部付点检司分赐护卫亲军。规定“ 制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直字经史然后承袭”。正因为世宗如此治理国家,在金代历史上出现了 较为兴盛的局面。直到金末哀宗时,包括哀宗和一些女真文臣、武将“殉节”,也与忠孝熏 陶不无关系。

 (三)满洲族的伦理道德

 满洲族是金代留居松辽地区的女真族的后裔。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统一海西女真 和野 人女真等部,形成满洲族共同体。随着满洲族由山林地区进入辽沈地区及其入关等各个历史 时期的发展,封建化逐步加深,伦理道德前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崇尚骑射。满洲族曾长期居住山林地区,狩猎活动给他们带来了精于骑射的特长。孩子出生 ,悬小弓箭于屋前,期盼长大成为优秀射手。儿童练习骑射,女子也不亚于男子。集体行围 打猎是满洲族的重要生产手段,也是锻炼八旗战斗力的重要措施。〖ZW(〗满族简史编写组 :《满族简史》,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50~51页。〖ZW)〗在满洲族的历史上,不少帝 王,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乾隆等都精于骑射。努尔哈赤与神射手纽翁铮比箭;皇太 极讨伐林丹汗,在千里大漠,以大规模骑射狩猎解决军粮奇缺;康熙五台山射虎的故事等曾 广泛流传。在昭的《西苑门口射》中也描写过乾隆善射的轶事。满洲族舞蹈,如 “隆庆舞”和“扬烈舞”反映了满洲族的射猎生活。 满洲族婚嫁的聘礼中常用盔甲、鞍蹬和弓箭;婚仪中有“射三箭”等,具有浓重的射猎印迹。 在满洲族许多生活内容上也与射猎有关,如修城寨时留射孔;以兽皮命名;衣冠装饰以兽皮 、鸟羽;以孔雀翎为官品标志等。因为骑射是满洲族发展、强盛的重要条件,所谓“以弓矢 定天下”,故而长期以来骑射和满洲族密不可分,成为人们羡慕、赞美的价值趋向。

 旌表忠孝。满洲族进入辽沈地区后,民族共同体形成,在民族的大发展中,急剧、全方位地 迅速 汉化,儒家的忠孝被逐渐接受。1631年,皇太极对大贝勒阿敏轻易放弃栾州,而明将在大 凌河被围四个月,“犹以死守”,进行对比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明将的行动为“读书明道理 ”所致。故而下令办贵族子弟学校,以“讲明礼义,忠君亲上”。这是满洲族由上而下提倡 “忠君亲上”思想之始。[13]1636年,大清颁 诏大赦时,将“犯上,烧毁宗庙”,“杀伤祖父母,父母,兄卖弟,妻告夫”列入“十恶” 之中。[14] 显然是受儒家“三纲、五常”的影响,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 清兵入关后,清朝对关公、岳飞倍加推崇,立庙祭奠,树为忠义的典范。把关公还奉为护国之神。在修史中对明朝叛臣、降将列入《二臣传》,而对明末抗清义士则大力表彰,以辨忠奸 ,告诫人臣。大量翻译刊出满文的《孝经》、《二十四孝》、《忠孝经》、《八旗箴》、《弟子规》、《朱子家训》和《朱子节要》等渗透了忠、孝、礼、义的书籍。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传统的儒家“五伦”思想深入满洲族人心,反映在《八旗通志·忠义传》中就列入满洲族忠义人物。在清朝满洲族中四世同堂 、甚至五世同堂的人家也屡见不鲜,并得到政府表彰。逐步树立了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所谓为善以孝为先,以孝为本和忠孝两全。满洲族社会经过长期的封建化过程,其伦理观念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了。[15] 源于氏族社会的满洲族传统的萨满教亦被继承。常见的信仰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对本民族和松辽各族的统 治作为精神武器而起作用,甚至对当地的汉族也有影响,在旗的汉人也信仰萨满教。

 讲究礼节。满洲族以讲究礼仪闻名于世,满洲族注重对长辈的礼节,请安和打千为常见礼。 请安时垂手站立,鞠躬唱诺:“请某某安”,此为小礼。打千比请安礼节为重,曲右膝,右手下垂。叩头礼为常见的大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再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 ,然后叩头,用于春节时小辈给长辈拜年和长辈过生日等重要活动。平日晚辈见到年老的长辈皆称“马法”(满语“爷爷”)。路途相遇,晚辈鞠躬垂手,问好(满语为“赛音”),待长辈走后再行。骑马与长辈相遇,青年必须下马躲闪路旁,让路方可。在长辈面前,晚辈不能随便落坐,待长辈让座时再坐。全家用餐,如晚辈先毕,要轻放碗筷,并讲请长辈慢吃,然后轻 轻离开,决不准有声响。对长辈的意见不准辩驳,更不能拒绝,要很好听从。至亲见面,行抱腰接面大礼,男女亦然。此种礼节,作为满洲族最重要的礼节之一,流传很广,至清代中 叶才逐渐废弃。[16]

 提倡贞操。在满洲族共同体形成以前及其初期,婚姻实行“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 ”的收继婚制,带有游牧民族的特点。皇太极登极前后,针对此种情况,分别下令禁止其不分辈分的婚姻,并严令“若不遵法,族相聚娶者,与奸淫之事一例问罪”,并申斥此行“与禽兽何异!”[17] 清军入关后, 汉化日深,接受儒学和理学的节烈观影响,满洲族妇女被统治者一 再旌表的节妇、列女的人数不断增多,这反映了满洲族婚姻制度的重大变化。清入关前,满 洲族婚仪比较简朴,保持了古俗。入关后,结婚的仪式繁缛而文明了。

 (四)赫哲族的伦理道德

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同江、抚远、绕河等县沿江地区,是我国北方捕鱼兼狩猎的民 族 。其族源可追溯到唐代的黑水部、辽金的五国部、元明的兀者等部和明清的使犬部。20世纪 初的清末还存在氏族组织,民初向阶级社会过渡。

 赫哲族的古老史诗《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文学创作,在族内流传很广。表演时讲一段,唱一 段,不用乐器伴奏,形式灵活。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8]一书中搜集了19篇“伊玛堪”故事。其中英雄故事占多 数,计14篇。代 表作为《木竹林》等。“伊玛堪”英雄故事,主要反映了崇拜英雄,崇拜勇武和除暴安良的 主题思想。从中也可体会出赫哲族的伦理道德观念。

 所谓敬礼古俗,主要指赫哲族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长幼相见,小辈向长者往往行跪拜大礼 ,以示尊敬。

 (五)锡伯族的伦理道德 锡伯族系肃慎族系的一支。初居绰尔河流域,17世纪中叶迁今嫩江、齐齐哈尔、扶余等地, 继迁沈阳一带,1764年3000余人远戍新疆。明清之际,社会性质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 盟阶段。

 锡伯族的伦理道德,主要为崇尚勇敢,崇尚勤劳,互助合作和尊老携幼等项。从锡伯族在清 代 远戍新疆的悲壮历程和萨满取得资格必经上刀梯的惊险考验,反映了该族崇尚勇敢的精神。 从古老民歌《亚其那》的内容,反映了这个民族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互助合作是锡 伯族的一项美德,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家有事,全村动手已习以为常。民间故事《阔伦嘎》中又讽刺了自私,反衬出对团结互助的赞扬。尊老爱幼,正式列入“族规”,并形成自觉行动。这也可视为锡伯族伦理道德的一项内容。

 (六)鄂伦春族的伦理道德 鄂伦春族明末清初游猎于黑龙江以北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部分南迁大小兴安岭一带,从事游猎业。该族与鄂温克族同源,为鄂温克族中分出的一支。清朝至民国间,该族仍处 于原始社会末期。

 鄂伦春族的伦理道德主要表现为维护氏族利益,尊强扶弱和敬老爱幼等。氏族成员服从氏族 所作出的决定。氏族生活贯彻民主、平等的精神。氏族成员受到外氏族危害,氏族有为其复仇的义务。氏族会议有权处死犯法的氏族成员。鄂伦春的“摩日根”(英雄),往往是能为集体猎取较多猎物者,受到人们的羡慕和赞扬。狩猎技术较差者和老弱残疾者,不仅不受到歧视 ,而且受到照顾。有的被分配当“吐阿钦”(炊事员),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有的参加打猎 ,获取的猎物虽然不多,但皆享受在氏族内平均分配猎物的权利。对老人和长辈要行礼请安,任何场合都能做到长幼有序。对孩子不分男女都倍加爱护。孩子如失去父母,其他人会乐 于抚养等等。[19]

 (七)鄂温克族的伦理道德

 鄂温克族的族源以谻閜、女真为主流,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 成分。明末清初分为三支,分别分布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和聂尔察珂地区;精奇里江和牛 满江一带;勒拿河一带。从事游猎和畜牧业,善于驯鹿。清初其社会处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 会过渡时期。

 鄂温克族的伦理道德主要为崇尚勇敢和讲究礼仪。所谓崇尚勇敢,从该族的民间故事《宝马 斗恶鬼》中表现了鄂温克民族战胜自然灾害(主要是兽害)的勇敢精神和伟大力量。[20] 在沙俄侵入鄂温克地区时,该族进行了英勇的反 抗斗争,为保卫和巩固祖国边疆发挥了积极作用。“索伦骑射闻天下”,也正说明鄂温克是一个不畏强暴勇武的民族。所谓讲究礼仪,表现在对老年人思想上十分尊敬,行动上十分礼貌,丝毫不敢放纵。对待客人,敬如上宾,并以猎物、土产招待。

注文:

[1] 王承礼:《渤海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2] 朱国忱等:《唐代渤海文化初探》,《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成立纪念文集》1980年版。

[3] 《孙子兵法》首篇。

[4] 王承礼:《唐代渤海国〈贞孝公主墓志〉研究》,《博物馆研究》1984年第2~3期,1985年第1期。

[5]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第17页。

[6]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第151页。

[7] [9]《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卷三。

[8]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636页。

[10] 《金文最》卷五十,引《璧》。

[11] 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47~148页。

[12]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639页。

[13] 《清太宗实录》卷十,第28页上。

[14]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八。

[15]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745~746页。

[16] 韩耀旗、林乾:《清代满族风情》,“严整讲究的礼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17] 《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辽宁大学刊本。

[18]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下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南京版。

[19] 萧万源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20] 《黑龙江民间文学》1983年第6集。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