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高句骊受晋、前燕、后燕、北魏和北齐管辖,好多人被封为大将军、刺史、
州牧、国王等职。高句骊向中原王朝朝贡不断,较早地接受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4至5世纪
,高句骊国势最强,占据了辽东、乐浪地区,改变了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结构,代之以农业经
济为其主导地位,这就为高句骊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高句骊统治者为巩固封建
统治政权,把中原尊孔崇儒的一套移植过来,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大量引进了儒家 经典。
在高句骊的统治阶级影响下,以五经、史书为教材,“教育子弟”。[1] 据《周书》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不断传入高句骊的儒学经典和
史书,计有《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阳秋》。其他还有《玉篇》、《字林》、《文选》等
。这些经典皆备受高句骊贵族的爱重,儒家经典也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
大批中原文人、学者流入高句骊,也带入儒家典籍。早在汉献帝时,中原大乱,就有汉人避
难于高句骊;三国以至晋朝亦有汉人流入。例如383年,战乱再起,幽、冀之民多有逃亡高 句骊
者。中原汉人,特别是文士流入,直接传播了封建儒家思想文化,进一步密切了中原与高句 骊的文化联系。
高句骊本无文字,在与中原文化的接触中,通过学习汉文典籍,逐渐学习和通用了汉字。矗
立在辑安(今吉林省集安)的高句骊好太王碑(414年高句骊长寿王时代所建),即为高句骊族
学习汉字、吸收汉族封建儒家思想文化的历史见证。该碑为好太王之子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生
前扩大疆土的功勋所建。碑高6.39米,用天然角砾凝灰岩雕成,为石柱型碑刻。四面刻有
碑文44行,1775字,尚可辨识者1590字。字体为隶楷之间,方严质厚而凝重,颇具汉字章法
。碑文内容记高句骊建国的神话,好太王生平事迹,以及守墓烟户摊派情况和守墓人的法规 ,
“在高句骊没有自己的成文史书的情况下,它等于一部史书的内容提要”,此碑号称“辽东第一碑”。
注文:
[1] 《三国史记· 高句骊本纪》。
[2] 张博泉 :《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156页。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