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明代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



    杨景贤,原名暹,后改名纳,字景贤,一字景言,别号汝斋,浙江钱塘人,约生活在元顺帝至明成祖永乐年间(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叶),是著名的蒙古族杂剧作家。据明人贾仲明《录鬼薄续编》说:“杨景贤……故元蒙古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以杨姓称之。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

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1]

景贤与当时著名戏曲家贾仲明、汤式等人交往密切,并与一些杂剧演员保持联系,亲自编写剧本供他们演出。明周宪王在《烟花梦引》中说:“尝闻蒋兰英者,京都乐伎女也,志行贞烈,损驱于感激谈笑之顷。钱塘杨讷为作传奇深许之。”景贤与一些演员经常保持接触,使他能够熟悉杂剧的演出和表现技巧,对他创作杂剧作品很有益处。

景贤创作的杂剧作品共18种:《西游记》、《刘行首》、《天台梦》、《玩江楼》、《西湖怨》、《生死夫妻》、《偃时救驾》、《为富不仁》、《三田分树》、《红白蜘蛛》、《待子瞻》、《巫娥女》、《盗红绢》、《保韩庄》、《两团圆》、《东岳殿》、《海棠亭》、《鸳鸯宴》。[2]其中只有《西游记》、《刘行首》两剧全本传世,另有《天台梦》存有佚文三曲,其余仅存剧目。除杂剧作品外,景贤还有散曲作品套数一组、小令二首。[3]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乐府“如雨中之花”,给予很高的评价。

景贤的代表作品是杂剧《西游记》,现传多种版本,最主要的版本为明万历年间刻本。据近人孙楷第考证,万历本《西游记》虽署“吴昌令撰”,乃出自明人伪托,实属杨景贤所作。《录鬼薄续编》著录此剧简名为《西游记》,题为杨景贤所作。

杂剧《西游记》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它的思想内容受到崇尚佛法的社会思潮影响,宣扬佛法无边,劝戒人们皈依佛门。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活泼可爱。剧中孙悟空这一人物机智勇敢、正直乐观,具有反抗精神,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作者通过神魔妖怪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如黄风山、黑风山等妖怪占山为王,抢劫民女,无恶不作。铁扇公主独霸一方,为非作歹。这些反面人物形象也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描写了唐僧西天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赞扬了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

杂剧《西游记》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在结构上,分为六本二十四折,打破了一般一本四折的短小体例。篇幅的加长,便于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更丰富的思想内容。在唱腔上,采取了南戏多人唱的特点,打破了元杂剧一个角色独唱的体例。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作者颇具匠心,使全剧形成幽默诙谐、轻松活泼的艺术风格。杂剧《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方面对后来吴承恩(约1500—1582年)所著小说《西游记》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录鬼薄续编》说杨景贤“好戏谑”,“尤工隐语”,对其剧作的评价恰如其分。杨景贤作为蒙古族杂剧作家,对我国戏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注解:

    [1] 《录鬼薄》(外四种)第104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 详见《录鬼薄续编》。

    [3] 《全元散曲》下册第1610—1612页。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