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蒙古族的体育



    体育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狩猎和游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体育文化。其中,射箭、摔跤、赛马、马术等,是最具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体育活动。在传统上,将射箭、摔跤、赛马称为男儿三技或男子汉三项竞技。

射箭活

动起源于狩猎,后来在军事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弓箭不仅是打猎的工具,而且也是抵御敌人的武器。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后,蒙古族射箭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历史的进程中,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和作战武器而逐渐失去其意义时,射箭就增添了民族体育文化的色彩,成为蒙古族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

蒙古族射箭比赛不分男女老少,是一项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射箭比赛可分为立射、骑射两种,射程一般25步、50步、100步等不同。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射3箭,三轮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决定胜负和名次。

立射,即站着射靶。彭大雅《黑鞑事略》云:“其步射,则八字立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扎。”[1]步呈八字形,不仅能够站稳,而且重力在下,能够协调弓的弹力和人的力量,才能瞄准射中。

骑射,即跑马射箭。骑射共设三个靶位。靶位之间相距25米。第一、第二靶位在射手左侧,第三靶位在射手的右侧。比赛规则规定,一马三箭,即每人每轮射3支箭,共射9支箭。比赛时,背上弓,把3支箭插在背后箭袋里,按规定跑道跑马,在疾速中取弓抽箭,搭箭发射。按中靶箭数的多少决定胜负和名次。

蒙古族传统的射箭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铁箭头。箭靶有五种不同颜色涂成的“毡片靶”,靶的中心是活的,箭射中靶中心后就掉下来。到了近代,古老的弓箭逐渐由钢弓、塑料弓、尼龙弓、金属箭所代替。

摔跤,蒙古语称“博克”。摔跤运动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摔跤是在原始部落时期产生,是从北方民族民间舞蹈演变过来的。蒙文典籍记载,蒙古部落联盟时期就盛兴摔跤运动。是当时选举部落首领的主要条件之一。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规定,出征前或凯旋时都举行以摔跤为内容的娱乐活动。元代以后,蒙古族摔跤有了很大发展,在重大喜庆节日和祭祀活动中,都把摔跤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摔跤作为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的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蒙古族人民增强体质、锻炼毅力、培养机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蒙古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蒙古族摔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在体育比赛中称为“蒙古式摔跤”。

蒙古式摔跤参加比赛的人必须是2的某次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 024等。参加人数的多少要根据其比赛的情况而定。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比赛参加人数为512或1 024人,中型的128人或256人,小型的32人或64人。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在历次摔跤比赛中参加人数最多的是1 024人。一般情况下128人或512人参加的最为普遍。

蒙古式摔跤比赛的胜负采取单淘汰制。无时间限制,参赛者的任何一个部位触地(仆地)为负,一跤定胜负,每轮淘汰半数。在比赛规则方面与其他民族摔跤不同的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不准从背后抱人或把人从背后拉倒、不许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蒙古式摔跤的技巧有多种多样,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13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种动作。摔跤时可以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在对抗中以手、腰、腿部动作的协调配合,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蒙古式摔跤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摔跤手穿的上衣是类似坎肩,紧身、半袖,蒙古语称“召德格”。多用牛皮、鹿皮、驼皮制作,上有镶包,亦称泡钉,蒙古语为“陶布柔”,以铜或银制作。“召德格”的后背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的形状及颜色各不相同,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摔跤手身着的宽大摔跤裤子,蒙古语称“班扎拉”,用十五六尺长的白布、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活动起来方便,大方美观。在“班扎拉”外面还穿一种无裆的套裤,蒙古语称“图呼”,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各种吉祥图案,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它除起护腿、护膝的作用外,还起着装饰作用。

摔跤手穿马靴或蒙古靴子,腰缠宽皮带,著名的摔跤手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的彩套,蒙古语称“景嗄”,彩条的颜色及数量不等。“景嗄”是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过多少名次的标志,是著名摔跤手的象征。

参加比赛的摔跤手们入场时,分左右两翼排成两行,著名摔跤手在前,随着摔跤助兴歌的歌声,腰胸挺直,两臂平伸,慢悠悠地上下摇动跳跃进场。这种入场时的跳跃动作蒙古语称“德比呼”。它的动作优美,犹如雄鹰展翅,显得格外矫健,是蒙古式摔跤的显著特点之一。

蒙古式摔跤优点明显,它可以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人的机智、勇敢、顽强意志和高尚品质等,对蒙古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赛马活动在蒙古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文献记载,赛马活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对以狩猎、游牧作为基本生产形式的蒙古族人民来说,马是蒙古人的“翅膀”,既是狩猎生产和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又是出门行路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战争中,马给军队提供了极强的机动能力。骑兵可以疾袭,也可以速退,马可以代人之劳,负粮草、运军用品。由于马的这些重要作用,马与蒙古人之间建立了特殊的感情。爱马和善骑成为蒙古族的优良传统。因而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称。据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孩时绳来以极,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2]

由于上述习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赛马活动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一种特殊体育运动。

蒙古族的赛马,分为走马、跑马、颠马等三种。

走马,即跑马时比侧步的马。马的前后腿交错前进,主要比赛稳健、快速、美观。跑马,是狂奔,马的前后腿同时前进,主要比赛速度、耐力。颠马,是疾速的颠走,即不是走马式的前后腿交错前进的稳健、轻快,也不是跑马式的前后腿同时前进的飞速狂奔,主要比赛速度与美观。

跑马比赛的骑手一般是8~12岁的儿童,而走马赛、颠马赛的骑手一般都是成年人。因为赛走马、颠马时特别讲究“压走马”和“压颠马”,其目的是保持走马、颠马的步形,不让它狂奔而破坏美观的走马、颠马的步形。

蒙古族赛马,参赛马的数量不受限制。十几、几十或几百匹均可。赛程一般为20~40公里。形式有直线赛跑和转圈赛跑两种。

赛马一般按马的年龄分成赛组,根据其不同年龄,一般情况下分为三岁马比赛、五岁以上骟马比赛和公马比赛等。赛程可按不同年龄段灵活决定。

跑马比赛不用平时的马鞍,而用特别的赛马鞍,小骑手们穿上别具一格的赛马服装。这种服装各不相同,主要由赛马者的爱好而定。走马、颠马的骑手无规定的赛马服装,根据各自的爱好穿新衣服。

马术是蒙古族传统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蒙古族马术的传统项目有:1.骑马越障,其中包括连续障碍、火球障碍、火墙障碍等;2.骑射;3.马上角力;4.马上劈斩;5.马球;6.马上功夫;7.驯马套马等。蒙古人在马球、赛马、驯马、障碍、斩劈、轻乘方面达到了高度的技巧。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平衡、支撑、倒立、空翻、转体、飞身上马等动作。其体态之灵活,动作之敏捷,令人惊叹不已。

马术运动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运动之一。它能培养人们的机智、勇敢、灵活、耐力等,是一个项目甚多、技艺惊险、紧张激烈、引人入胜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赛骆驼也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之一。赛程分远程、近程两种。远程为17.5公里或25公里,最远者35公里。近程则为2 000米、3 000米、5 000米等不同。骑手一般为成年人,服饰一般都讲究轻巧利索、色彩鲜艳,帽子呈各种式样,按骑手的喜好而定。

    注解:

    [1] 彭大雅《黑鞑事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2] 彭大雅《黑鞑事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