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乐器是蒙古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历史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蒙古族的先民们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使用各种乐器。公元12世纪时已有战鼓、号角、胡笳、胡琴等乐器。
早期蒙古乐器中的鼓有两种,一种是古代蒙古人征战时使用的大鼓,叫做战鼓或军鼓。据《蒙古秘史》等典籍的记载,当
时蒙古军队征战前或冲锋时,擂起大鼓,目的是为了振作精神、激励斗志、战胜敌人。《元史》卷七一《礼乐志》云:“杖鼓者,制一木框,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一杖,左拍一手。”另一种是萨满教的“博”、“额土根”用的单面鼓。这种鼓是举行萨满祭祀仪式时专用的乐器,鼓面上刻画着各种崇拜物和狩猎舞的图案。
胡笳是蒙古族传统的乐器之一。也称“冒颂朝乐”。清《皇朝礼器图式》记载其形制为:“木管三孔,两端加角,末翘而上,口哆。”由于木制管体,两端镶以牛角,一端加上一个能振动发声的铜制簧片,吹奏时发出的声音大不亢越,细不幽散。胡笳的音调特点是充满深情、悠扬、清脆动听。主要用于庆典、婚礼、祭祀等重大活动。
弦乐是蒙古族古老的乐器。弦乐中有奚琴、忽雷、马尾葫琴、胡琴等多种。据历史记载,奚琴、忽雷是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的乐器,也是北方民族弦乐的最古老形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弦乐中又有了马尾葫琴、胡琴、四胡、马头琴等多种乐器。在这些弦乐中,三弦、火不思、木琴或古琴、四胡、马头琴等,是蒙古族传统的弦乐乐器。
三弦又称弦子,常用者,筒为木制,两面蒙蟒皮或马皮,柄长、由榆木、檀香木等制造,张弦三根。从元代起,蒙古族使用三弦乐器,用以伴奏大鼓等。到了近代,三弦已被广泛采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
火不思是蒙古族弹拨乐器。《元史》卷七一《礼乐志》记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同一孤注。”清代《大清会典图》也载:“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背有梭,如芦节,通长二尺七寸三分一厘一毫。”火不思从元代起盛兴于蒙古族民间,其音色浑厚圆润,成为独奏、伴奏和合奏的主要乐器之一。
胡琴为拉弦乐器。唐、宋时,将北方民族的拨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统称为胡琴。元代用于宴乐。《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随着时代的变革,胡琴也有了变化。现在广为使用的胡琴,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或四,从木轸到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码架弦,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有二胡、板胡、京胡、四胡等不同形制。在蒙古族中广为流传的是四胡。
四胡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有四弦,其中第一、第三两弦与第二、第四两弦同音。弓用双股马尾,分别纳于一、二及三、四弦间。演奏时,一、三两弦和二、四两弦同时发声。在古代,演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和民间故事《镇压蟒古思故事》时,常常以四胡伴奏。到了近代,通常用于歌、舞、好来宝的伴奏或独奏、合奏等。
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在蒙古民间广为流传,近代经过不断的革新,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马头琴是琴身木制,长约1米,共鸣箱呈梯形,以马皮或羊皮蒙面,用马尾弦两束,按四度关系定弦,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马头琴的来历,在民间有个传说:从前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白骏马,取白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在琴杆的顶部按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马头琴因此而得名。马头琴的发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柔美悠扬。马头琴的悠扬婉转的旋律,不仅表达了牧人的情感,而且在古代狩猎、游牧的蒙古人心目中,马头琴具有神力。当牲畜遭受天灾或瘟疫时,弹奏马头琴,演唱古老的英雄史诗和镇压蟒古思的民间故事,希望能够驱除祸殃,化凶为吉。
雅图嗄,又名蒙古筝。《元史·礼乐志》载:“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雅图嗄的弹奏方法是用两指,指端有角拨。雅图嗄较早在北方民族中广为使用。其音色粗犷、洪亮,完全适合蒙古族歌曲的旋律。
琵琶是蒙古族的弹拨乐器。《元史·礼乐志》云:“琵琶,制以木,曲首四轸、有品、阔面四弦,面饰杂花。”琵琶头部左右各设两个弦曲,音箱下部呈椭圆形,蒙薄木板面,板面上开音窗,颈部设四相,十三品,张四根丝弦。琵琶曾用于古代宫廷乐队。
蒙古族乐器除民间乐器外,还有萨满教乐器铜鼓和鼓,喇嘛教乐器大鼓、小鼓、筒钦(又称蒙古角)、比西古尔等。这些是在教礼仪式上使用的专门乐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萨满教、喇嘛教乐器在民间也有一定影响。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