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16世纪以后的蒙古医学



    在16世纪以后的这个历史时期,蒙古族经历了明末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和1840年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蒙古地区在经济方面逐渐形成了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并有适当手工业的多种经济经营的地区。文化方面也由于同许多民族的交流,其文化也呈多元性质。古代蒙医学在这个阶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大量

吸收藏汉等兄弟民族和印度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后,发展成为有系统理论、丰富经验的独具特色的近代医学。

传统的骨伤科是蒙医学的一门主学科,由于具有奇效,故在史籍中有较多的记载。明末著名蒙医绰尔济·莫日根是蒙医正骨、治伤外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盛宗通志》一书中说他“精通医学”。据《清史稿》载,女真首领努儿哈赤的白旗先锋将军鄂硕,身负箭伤,拔不出箭镞,经绰尔济·莫日根施用手术,拔出箭镞,敷药治愈。有一次在交战中,都统武拜“身中三十多箭”,不省人事。绰尔济·莫日根便用成吉思汗时期的传统疗法,剖开白驼腹,将武拜扶坐在其热腹腔内,醒过来后敷药治愈。一个叫苗君稷的人“肘关节拘弯不能伸展”,绰尔济·莫日根先用蒸气热敷,然后用木槌叩敲患部,并进行按摩,使其肘关节活动自如。在科学尚不发达的那个时代,竟能如此熟练地运用外科手术、外伤药、正骨和理疗,说明他的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绰尔济·莫日根使患者“起死回生”不计其数,当时的人们将他同神医华佗并论。清初的蒙医还将冰镇法麻醉用于外科手术。有一位患粉碎性骨折的病人,被一位蒙医用冰麻醉,剖开伤处,将粉碎了的骨头复位后,用桑树皮线缝合,结果病人五天后便能走动。由于蒙医正骨技术发达,清廷选拔许多蒙医正骨医生进入宫廷服务。《清史稿》载:“选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庭执事人员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极痊,逾期则片治之”[1]。有一位名叫伊桑阿的正骨医生,“其授徒法,削笔管为数段,包以纸,摩挲之,使其节节皆接合,如未断者然,乃如法接骨,皆奏效。”《清史稿》记载:“侍郎齐召南坠马,伤骨,脑出。蒙古医士以牛脬蒙其首,其创立愈。”[2]。蒙医正骨术很早就传入内地。1728年在北京学习的俄国留学生专门学习蒙医正骨术。18世纪卫拉特蒙古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整理了蒙医正骨、治伤外科的传统经验,著成《四部甘露》名著。

蒙医正脑术和内伤疗术也极具特色。伊希巴拉珠尔的《四部甘露》一书,以“蒙医正脑术”为题,较详细地介绍了治疗脑震荡的方法。《诊治百病古代方经》的蒙文手抄本载:“小童脑震荡,挖地坑,将患童倒悬其中,拍打脚心三遍”,“骆驼脑震荡,包其头用木榔头拍打”。由此可见,蒙医正脑术对人畜都有效。治疗内脏器官创伤、腰部损伤的“震荡”疗术流传至今,有些疗法已载入医学籍册中,民间流传也极具特点。

传统的饮食疗法也是蒙医的一大特点。在《四部甘露》、《蒙医药选编》、《观者之喜》等医学专著中都用专题阐述了以滋补理论为指导的饮食疗法。尤其酸马奶疗法普及甚广,在锡林郭勒、伊克昭等地区普遍使用,有些地方还成立了疗养所。酸马奶能治疗水肿、骨折、坏血病、肺病等,已得到临床证明。

传统的罨敷疗术也是蒙医的一个主要内容。《甘露点论》一书中把罨敷疗术分为热罨和冷罨两大类。“热性病则用冷水、冰、露水、涧底石作冷罨;寒性病则把加热的石炭、砖、马粪、石英裹在油毡里作热罨,也可以把石头、大麦面、骨头、麝香类加热后做热罨。”另外,放血疗术、灸疗术、矿泉疗术、热沙疗术、皮疗术、泥疗术、瑟必(反刍物)疗术、脏疗术以及拔罐法等独具特点的许多疗术日趋丰富和完善。其中有些疗术与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和经验相结合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

16世纪末以来,以四大元素(土、水、火、风)学说为指导,气、胆、痰理论为核心的印度医学专著《医经八支》和藏医《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后,蒙古医学得到丰富和提高。在蒙医学发展到近代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各派著书立说进行学术争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蒙医学家。从学派来讲,主要有以下三派:

(1)传统蒙医学派:这个学派是以坚持传统医学的蒙医所组成。他们有丰富的蒙医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在骨伤科和饮食疗法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著名正骨医师伊桑阿和著名外科、正骨医师绰尔济·莫日根等人,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法还有蒙古原始宗教的色彩,即萨满教的色彩,“安代舞”便是蒙古人民中流传了数百年的源于萨满教仪式的集体舞蹈,是精神与体育相结合而治疗疾病、调理神经的治病方法。

(2)藏医学派:藏医及其经典《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后,蒙古族医学界中学习《四部医典》并坚持其理论者日臻增多,进而成为一个学派,与传统蒙医学派进行争论。人们称这派医师为“雄根额木其”(经典医师),因为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有很多医师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著作,对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该派学者中却也存在忽视传统蒙医学的疗法和临床经验的不足之处。

(3)近代蒙医学派:这派学者产生于上述两种学派的争鸣中,时间约在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他们主张古代传统蒙医同藏医相结合的观点。这派学者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他们从17世纪开始整理编写了许多蒙医著作,灵活地吸收了“气、胆、痰”(赫依、希拉、巴达干)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开始整理古代蒙医学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医疗经验。18世纪的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他的《甘露之泉》一书中,曾以“蒙医正脑术”为题,整理了古代蒙医传统正脑术。该学派还注意吸收汉医和阿拉伯医的某些经验和验方。在这几个学派之间的长期争论中,近代蒙医学派逐渐强大,到了18世纪以后成为蒙医学的主流。18世纪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19世纪著名药物学家占布拉道尔吉、著名蒙医学家伊希旦金旺吉拉等人,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医学教育在家传和带徒弟方式的同时,有了专门的蒙医学校和蒙医学院。这些蒙医教学机构大都存在于较大规模的寺院之中,通称为“满巴拉仓”。规模较大的是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满巴拉仓。该满巴拉仓兴旺时期在学学生曾达二百多名。除此之外,辽宁阜新县瑞应寺的满巴拉仓是东北地区培养蒙医的重要基地。外蒙古、察哈尔、苏尼特、乌拉特、阿拉善等地都建有相似的满巴拉仓。学生一般在15岁左右入学,分四级(相当于年级),每升一级须进行严格考试。所以要读十几年才能毕业。毕业者获“满红区”(高级医师)学位。这些满红区对近代蒙医药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蒙医学在原有的古代传统蒙医初步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学、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间)学以及印度和藏医理论精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整理提高,形成了以“气、胆、痰”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有阴阳学说、五大元素学说、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七津三秽学说、六因辩证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内容。其中的六因辩证学说是据病因进行辩证分析的理论;脏腑经络学说是按病位作辩证的理论;而其寒热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总纲。这些学说不仅是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解释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近代蒙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提高,促进了临床基础分科及专科研究。近代蒙医学的临床分科为内科、骨伤科、瘟病、传染病、妇科、儿科、皮肤科、五种疗法、五官科等。基础分科为基础理论(包括诊断)、药理、方剂学等。各科专著也陆续出现。

总之,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的历史时期,蒙古医学在古代蒙医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印、藏等兄弟民族医学精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提高,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近代蒙医学。

    注解:

    [1]  [2]  《清史稿》卷五○二《伊桑阿传》。

    [3] 伊光瑞主编《内蒙古医学史略》,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