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蒙古族民间艺术(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与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在蒙古包、服装、马鞍、荷包、褡裢、刀具、乐器、头饰以及奶食上,无处没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图案的美化装饰。
蒙古族民间美术,有各种固定的美术图案形式,如狮、虎
、花草、鸟、云彩、日月及佛教八宝等。民间美术的工艺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刺绣、雕刻、绘制、镶嵌等都是常用的工艺方法,所用的材料更是丰富多彩,有木头、金属(金、银、铜、铁等)、皮革、泥土、布料、绸缎、毡、石料等。从它的用途来讲,有单纯的艺术品或工艺品,有装饰性的生活用品,也有宗教用品。
民间美术创作与人民民俗活动和生活理想有关。民间美术在蒙古族民俗中起着重要作用。每逢新年(查干萨日)、红白喜事、敖包祭典、那达慕等重大日子时,人们的服饰、用品的工艺装饰都成为表达特定场合气氛的重要因素。美术装饰中的各种图案则是一种象征语言,如虎、狮、鹰等动物意味着英雄气概;云纹和八宝寓意吉祥和因果报应;花鸟代表幸福安宁。民间美术创作中常用的颜色也含有抽象意义。蒙古人认为,蓝色(青色)象征永恒、坚贞和忠诚,是蒙古民族的色彩;白色是纯洁、美好、善良的代表符号;红色是愉快的颜色,它表达胜利和热情之意。这一切反映着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和马背上的民族,其生活和历史与骑马分不开。而马鞍是骑马所必不可少的用具。所以,蒙古人出于一种爱马和欣赏马的心理,非常讲究马鞍的构造和外观,刻意装饰和美化马鞍,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据史料记载,早在13世纪,成吉思汗使用的是“银饰鞍辔”[1]。当时还有金制马鞍,1988年在内蒙古镶黄旗出土蒙元时期6件金马鞍饰件,“遍体用锤法锤满了精致的图案。主体图案为八曲海棠形框内半浮雕卧鹿纹。大角卧鹿体态丰满,神态安详。卧鹿前后间以花草纹,海棠形框之外饰缠枝牡丹花纹。饰件下部双连孤纹为框,内饰忍冬纹。这组金马鞍饰件纹饰精美、华丽、工艺精湛。”[2]在民间,人们通常在马鞍前后桥上做各种装饰,绘制图象,骨雕镶嵌或贝雕镶嵌。
说到雕刻,蒙古人一般在木头、粘土、石块和骨头等不同材料上雕刻各种形象,制作艺术品。其中木雕最为普遍。这方面,应提及蒙古象棋和马头琴的雕刻。蒙古象棋一般都是木雕作品,但也有骨雕蒙古象棋。作为艺术品的棋子骆驼、马、狮子、诺颜(将帅),造型生动,体态多变,个性突出,富有草原生活气息。有的蒙古象棋雕刻中具有像奔马、走马、立马等动态造型,显得生动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具有1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马头琴的制作,也是一种雕刻艺术创作。正如其名称一样,琴头上雕出马头造型,并在其他部位上绘制色彩显眼的图案,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这一点,它具备独特的民族审美特色,吸引世人的注目。与其所演奏的悠扬的音乐一起,马头琴给人直观的视觉美感。
建筑艺术:蒙古民族拥有毡帐建筑(蒙古包)艺术。蒙古包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独特居住形式。它主要以材料轻便、搬迁拆装省时省力、冬暖夏凉而著称。蒙古人多用洁白的毛毡覆盖蒙古包,在门口和壁上以各种图案装饰。蒙元时期,蒙古贵族们住的大型毡帐宫殿大都非常豪华别致。波斯人志费尼在其《世界征服者史》中,描绘蒙哥汗的大丞相牙老瓦赤所居住的是,“用华丽织料制成的帐殿”,“它类似绿色圆屋顶和一个最高苍穹的雏形,因刺绣丰美和色彩绚丽,其图案看来是星光如灯火闪耀的天空,或者是其中百花如珍珠般撒开的花园”,其设计“如此精致”,“内部像伊剌木园,外表大方美观”[3]。
当时还有一种可用几十头牛拉的可行走的有轮的大型“行宫式”毡帐,结合了游牧民族的移动特性和贵族生活的高贵豪华。
蒙元时期,由于社会政治需要,在蒙古地区出现了城镇,主要是哈剌合林和上都两处。城市建筑施工的匠人大都是汉人和西域人。在建筑风格方面,除外观设计中的草原风格之外,还吸收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大量成分。就拿上都来说,它“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的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4],“这是当今皇帝忽必烈大汗建立的都城。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宫殿,是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料建成的。设计精巧,建筑优美,豪华壮丽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宫殿的全部殿堂和宫室都镏上金,装饰得金碧辉煌。”[5]从马可·波罗的这番描述中,我们可了解这座城市的气派和风格。
到了清代,蒙古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寺庙,其建筑风格有藏式的、汉式的和混合式的。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蒙古族建筑师。当时蒙古地区不少寺庙是由他们自己设计建造的。在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方面,这些建筑师们显示了自己的才华。据说当时呼和浩特著名蒙古族工匠希库尔达尔汗和贝勒达尔汗设计建造了西乌苏图召。包头昆都仑召也是由该寺一世活佛嘉乐素荣布自行设计修造的。伊克昭准噶尔召的设计也是出自蒙古族建筑师之手。多才多艺的一世哲卜尊丹巴呼图克图亲自设计大库伦朝克辛大殿并由其他蒙古工匠们建筑完成[6]。
宗教艺术:蒙古早期的造型艺术应由萨满教绘画充当主要角色。萨满教美术主要是凿刻在岩石上的和画在牛皮或毡子上的神像,还有用毡、皮、布、绸锻、木材和石块等材料制成的保护神(翁贡)偶像。
从15世纪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之后,寺庙成了蒙古艺术创作的主要阵地。壁画、佛像雕刻、唐卡画(在布上绘制或刺绣的美术形式)以及石窟艺术,宗教用品等都是这一艺术发展时期的主要形式。如内蒙古最大的寺庙之一——五当召(在包头市境),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博物馆。除了它独特的建筑外观设计之外,其内部聚集了藏传佛教琳琅满目的装潢艺术和富丽堂皇的绘画艺术。在该寺各个不同的独宫(殿)中所藏的艺术品,包括表现释迦牟尼的佛相故事的大型壁画、拉萨布达拉宫等寺庙的鸟瞰画、铜城——曼陀罗、弥勒佛大铜像、六道轮回壁画、白度母绿度母塑像以及大量的唐卡画。蒙古地区各寺庙都收藏了不同数量的佛教艺术品。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的蒙古艺术,深受藏族艺术的影响。
注解:
[1]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2]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3]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4] 鄂·苏日台《蒙古美术史》第28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5] 《马可·波罗游记》,陈平俊等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6] 鄂·苏日台《蒙古美术史》第110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