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6年,外喀尔喀第一代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乍那巴乍尔(1635—1723年),根据梵文和藏文字母,创制了“索永布”蒙文。“索永布”,意为“自然出现”,表明利用这种文字自然而便捷地记录佛经语言的意图。这种文字,性质上也是一种音标系统,以转写翻译佛经时的蒙古语及梵文、藏文名词术语。索永布文
字脱胎于梵文和藏文,形体是一种方形文字。其行款从左往右横写,共有90个字母。这个文字具有记音准确、全面的优点,但由于过分繁琐,未能得到广为推行,只是在外喀尔喀的寺院中得到应用达200多年。
索永布文结构是立式长方形。绝大多数情况下,上边有一个立式三角形,其右边与一个竖杠相接。在立式三角形下边分上下两个区,上区约占整个空间的2/3,这里以各种几何形状的符号标记基本辅音或辅音组;最下边的1/3空间又分为左右二区,左区所占面积稍大,这里包含一种可能的元音,右区面积稍小,这里包含可能的音节末尾辅音。在三角形的上方,以各种形状的线条来标识元音,竖杠下方的向右下方撇开的小捺表示长元音。在竖杠的右边区可加附加符号,以表示复合元音的最后元音[1](附索永布字母结构图及索永布文字母表)。
注解:
[1] 索永布文字资料较少,这里主要参考了Oliver
Corff的文章《简论索永布文》(载德国《中亚研究》杂志第27期)及鲍·包力高《蒙古文字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索永布文字母结构图及索永布文字母表则利用了Oliver
Corff的成果。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