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蒙元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代塞北的艺术



    (一)精美的瓷器及其他出土文物

内蒙古出土的瓷器,大多数来自内地的著名窑场。如定瓷、钧瓷、影青、龙泉窑青瓷等,还有仿定瓷、仿磁州窑、仿钧窑等。瓷器品种繁多,造型精美。

1970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的白塔村丰州故城内发现窖藏六件精美的元代瓷器。其

中钧窑香炉一件,通高42.7厘米。香炉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方形耳各一。另有一对兽形耳位于长方形耳的下部,连接在香炉的腹颈之间。在香炉的颈部有三个雕贴的麒麟,一个在背面,两个在正面。在正面阴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己酉年是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香炉的腹部雕贴有兽面和铺首衔环等纹饰;圜底鼎立兽形足三个。通体施天青色釉,由于施釉较厚,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显得格外生动。这件钧窑香炉造型美观,气势浑厚,是我国元代钧窑瓷中罕见的珍品[1]。除这件钧窑香炉外,另发现有下列五件瓷器:钧窑镂孔高座双螭耳瓶一对;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一对;龙泉窑缠枝莲纹瓶一件。这些瓷瓶釉色晶莹,造型美观,花纹流畅,反映了元代烧瓷工艺的高超水平。这些瓷瓶器型大,胎骨厚重,具有元代瓷器的独特风格。

元代的青花瓷器很有名气。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釉下彩的瓷器,色调美观大方,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79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包头燕家梁征集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瓷罐一件,通高29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5厘米,足径19厘米。圆口直颈,肩部饰石榴花卉,腹部饰缠枝牡丹花卉。上下环以粗细线纹各一条,器身下部饰仰莲瓣花纹,在牡丹纹和花瓣纹之间饰以卷草纹。该瓷罐青花釉色淡蓝,略有黑斑迹,白釉地厚,闪青程度重,器身表面有少量砂眼。器形巨大,纹饰繁密精美,色泽清新悦目,是目前我国出土青花器中少见的珍品[2]。1977年,在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库伦旗奈林稿白庙子乡发现一窑藏元代瓷器,其中有一件青花玉壶春瓶很精致,纹饰为卷草和缠枝花卉,花丛中又有凤凰比翼双飞,青花色调明快,与北京首都博物馆所藏青花玉壶春瓶的造型、纹饰、釉色基本相似[3]。在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乡窖藏元朝瓷器中,有五件青花高足杯,敞口,腹微内收,足细高,饰三道凹弦纹,底足缘外侈。器身内外均施青花釉彩和印纹。内壁自上而下饰三组花纹:口沿部饰相互勾连的卷草纹;腹部为一条飞舞的龙纹;底部为一组圆形的变形蕉叶纹,蕉叶内填如意形云纹。外壁亦饰一条飞龙纹,并以火焰纹点缀其间[4]。这些瓷器青花蓝中略呈灰色,色泽浓淡不一,釉浓处呈黑蓝色,这些都是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特点。这些精美的青花瓷器,来自江西景德镇窑场,它们是南方与塞北草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内蒙古地区,除青花瓷和影青瓷外,还发现有白瓷、酱釉瓷、铁锈花瓷等。器型有碗、盘、长颈瓶、大口罐、葫芦形执壶和高足杯等。赤峰市缸瓦窑瓷窑从辽代开始烧制瓷器,金、元两代延续生产。元朝在这里多烧制仿定白瓷、仿磁州白瓷,同时还烧制黑釉、酱釉和铁锈花瓷器。这些瓷器大多造型简单,胎骨厚重[5]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丝织物,也很有价值。1976和1977年先后两次在元代集宁路城址发现元代丝织物,有锦、素罗、提花罗、提花绫、绢和纱等品种。保存完整的衣物有双羊图案织锦被面、印金被面、紫罗绣花夹袍、印金提花绫袍、印金夹衫等物。其中衫袍为男女两式,女式的印金提花绫袍为左衽,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传统的衣服式样[6]。这些出土的丝织物,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1978年在内蒙古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墓地出土一批金元时期的丝织物,其中有织金锦袍、腰带、织锦风帽、缠枝花卉织金锦裤脚、缂丝靴套。这批丝织物中锦袍的窄袖口及束腰,都是金元时期北方民族服饰的典型式样。缂丝靴套也是北方民族实用的装饰品。带有束带的风帽也是风沙多而寒冷的北方地区常用之物[7]。1988年在内蒙古镶黄旗哈沙图古墓出土一批金元时期的丝织品,其中有织金锦、团窠百合刺绣提花罗、梭窠月季折枝花印金绢、星地花卉绫等物。这批丝织品数量虽不多,却有鲜明的特色。罗织品是金元时期流行的面料。当时蒙古族喜好用金,成为时尚,所以印金织物较多[8]

元朝建立初期,即开始印造发行纸币。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先印行“中统元宝交钞”,至元年间印行“至元通行宝钞”。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颁行的以“中统元宝交钞”为名,钱背面有“至正印造元宝交钱”的戳记,这就是“至正交钞”。这些纸币,在内蒙古地区也时有发现。1982年在呼和浩特市东郊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内,发现一张元朝最早的纸币“中统元宝交钞”,纸币是用桑皮纸印制的,面额为壹拾文,有一行九叠篆书汉字。纸币是难以保存的,因此这张纸币的发现是有宝贵价值的。1985年在额济纳旗黑城亦集乃路城址及附近地区发现很多“至元通行宝钞”,其中有贰贯、壹贯、伍佰文、贰佰文、壹佰文诸种面额。在面额两旁,刻印有用八思巴字拼写汉文的“至元宝钞”、“诸路通行”两行八个字,正面加盖八思巴字朱印两方,背面加盖八思巴字朱印一方。在亦集乃路发现的“至正印造元宝交钞”,有壹贯文和伍佰文两种。钞面与呼和浩特市东郊万部华严经塔的中统钞完全不同,面额两旁刻有八思巴字拼写汉文“中统宝钞”、“诸路通行”两行八个字,加盖有八思巴字朱印两方,背面加盖有长方形墨戳,上半部刻印“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四行八个字,下半部为钱文图,并加盖有八思巴朱印一方[9]

    注解:

    [1] 李作智《呼和浩特市东郊出土的几件元代瓷器》,载《文物》1977年第5期。

    [2] 刘幻真《包头市燕家梁出土元代瓷器调查记》,载《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3] 丁学芸《内蒙古历史文化遗迹》第179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唐汉三、李福臣、张松《内蒙古赤峰大营子元朝瓷器窖藏》,载《文物》1984年第5期。

    [5] 洲杰《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调查记》,《考古》1973年第4期;王建国《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窑址试掘报告》,《松州学刊》1987年4、5期合刊。

    [6] 潘行荣《元集宁路故城出土的窖藏丝织物及其他》,载《文物》1979年第3期;李逸友《谈元集宁路出土的丝织品》,载《文物》1979年第3期。

    [7] 夏荷秀、赵丰《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墓地出土的丝织品》,载《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合刊。

    [8] 夏荷秀、赵丰《镶黄旗哈沙图古墓出土的丝织品》,载《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合刊。

    [9] 卜扬武《呼市东郊白塔发现一张“中统元宝交钞”》,载《内蒙古金融——元代货币专刊》,1984年;李逸友《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纸币——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出土的元钞及票券》,载《中国钱币》1991年第3期。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