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北行省,全称“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元朝十个“行中书省”之一,治所在和宁(即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统辖漠北诸地。
岭北地区是元朝“祖宗根本之地”。从成吉思汗至蒙哥汗四朝(1206—1259年),漠北地区是蒙古汗国的内地。忽必烈在至元九年(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后,政治中
心南移,漠北成为元朝的边区,只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但漠北地区是元朝的藩屏,在政治军事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封皇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漠北。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置断事官于益兰州(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管辖吉利吉思、昂可剌、乌思、撼合纳、谦谦州等五部。忽必烈时期,先后在漠北地区平定了昔里吉、海都等西北诸王的叛乱。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又封皇子那木罕为北安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因那木罕死去,忽必烈乃封皇孙甘麻剌为晋王,命他统领成吉思汗四斡耳朵(殿帐)和漠北所有蒙古军民,驻守于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大斡耳朵。次年又命皇孙铁穆耳统军镇守按台山(今阿尔泰山),遣土土哈出兵收复了吉利吉思诸部(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之地。
成宗统治后期,元朝势力扩展到按台山以西,原窝阔台后王所领的部众,有的被元军俘虏,有的归附朝廷,为数竟多达百余万口[1]。岭北人口激增,需要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同时,岭北地区诸王星罗棋布,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再次发生叛乱。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宗即位后,即罢和林宣慰司,置“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太师月赤察儿为行省右丞相,太傅哈剌哈孙为行省左丞相,漠北诸王及各万户、千户皆受其节制。同时置和林路总管府,并分设称海宣慰司管辖行省西境。皇庆元年(1312年)改名“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为和宁,仍为行省治所。行省辖境,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与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相邻,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
在岭北行省的广阔草原上,分布着许多诸王、贵戚、功臣的投下领地。拖雷系诸王(拖雷为成吉思汗第四子)的领地分布在按台山以东至怯绿连河上游。成吉思汗弟搠赤合撒儿的领地分布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合赤温的领地分布在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及其以北地区。别里古台的领地分布在今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游一带。按台山以西至也儿的石河一带是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后王秃满的领地。今色楞格河一带是逊都思部的领地。也儿的石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是八邻万户的领地。今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毕克穆河一带是斡亦剌驸马的领地。在诸王领地内,各置王傅府,在府中设王傅、府尉、司马或断事官等职,管理本部民众。千户、百户、十户是岭北行省境内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因而不置州县。
岭北行省北境的“大泽”(今贝加尔湖)东西,分布着八剌忽、火里、秃麻、不里牙惕等部,直属元朝政府管辖。火里、秃麻盛产良马,元朝政府在其地设置一个官牧场,饲养系官马匹,由太仆寺管辖,是全国十四道国家牧场之一[2]。
岭北行省的蒙古牧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元朝十分重视开辟草原水源、扩大牧场和改进牧养设备。例如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发兵一千五百人赴漠北浚井[3]。延祐七年(1320年)调左右翊军赴北边浚井[4]。有些地区开始为牲畜搭盖圈棚。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的袭击,元朝经常调拨大量粮食、布帛进行赈济。如大德九年(1305年)“朔方乞禄伦(即怯绿连河)之地大风雪,畜牧亡损且尽,人乏食,其部落之长咸来号救于朝廷。公(贾秃坚不花)为之请官市驼马,内府出衣币,而身往给之,全活者数万人。”[5]类似的记载屡见不鲜。元朝的赈济减轻了草原牧民在自然灾害中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他们继续生产的元气。
岭北行省的农业生产在元朝比较发达。在和林、称海、五条河、怯绿连河、益兰州、吉利吉思等地区,都开辟了屯田。至元年间(1264—1294年),刘国杰等率侍卫军参加讨伐昔里吉之乱后,一部分汉军留戍称海、和林,开辟屯田。至大元年(1308年),和林屯田收粟9万余石,称海屯田收获多达20余万石[6]。英宗时(1320—1323年)立称海屯田万户府(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宗海尔罕山北),有4
600多户,垦田6
400余顷。从事屯田的除汉军外,主要是中原汉地和西域进来的农民、工匠。哈剌哈孙任行省丞相时,曾命汉军教诸部落耕作。行省还多次发给蒙古贫民农具、田种,令其耕种自给。但因岭北地区气候寒冷,农业生产的收成还是有限的。戍军、居民所需粮谷主要还是依赖中原汉地供应。
岭北地区先后兴建了许多城市,主要有和林、称海、益兰州、昔宝赤等城。城市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和林城,集中了许多来自西域和汉地的工匠,也有很多回回商人经营贸易。昔宝赤城是建在汪吉河(今翁金河)附近“鹰者”所居之城,在城内有较大的贮粮仓库[7]。和林东南的孔古烈仓、杭海岭南的札昆仓也是岭北行省著名的粮仓。
和林、称海等城市也是宗教文化中心。蒙古族人民主要信奉原始的萨满教,但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也先后在岭北地区建立起自己的寺院和庙宇。岭北行省还设置了儒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8]。除和林外,在诸王投下领地内,也有设置儒学教授的。教学对象虽然主要是蒙古贵族子弟,但对促进蒙汉两族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解:
[1] 刘敏中《丞相顺德忠献王碑》,《中庵集》卷四。
[2] 《元史》卷一○○《兵志·马政》。
[3] 《元史》卷十五《世祖纪》。
[4]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
[5] 虞集《宣徽院使贾公神道碑》,见《道园学古录》卷一七。
[6] 《元史》卷二二、二三《武宗纪》;刘敏中《丞相顺德忠献王碑》,见《中庵集》卷四。
[7] 《元史》卷一三五《明安传》。
[8] 李文田《和林金石录》,《灵鹣阁丛书》本。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