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是元王朝的夏都,著名的塞北草原古城,遗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20公里处。
 
; 元上都遗址平面图
公元1251年,蒙哥大汗(元宪宗)即位,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公元1256年(宪宗六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之东、滦水北岸的龙冈建筑开平城。公元1259年,蒙哥在与南宋的战争中中箭身亡。公元1260年,忽必烈遂即汗位于开平,改元“中统”,升开平为府,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又升开平府为上都,次年改燕京为中都(今北京市)。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建新都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改国号曰“大元”,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1]。从此,大都成为元朝的首都,而上都则成为皇帝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元朝皇帝每年春季从大都至上都处理朝政,秋季返回大都,上都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见插图)。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宫殿区域,位于全城东部偏东。城墙用黄土夯筑,外面用青砖包砌而成,现今残高约5米,下宽10米,顶宽2.5米。城垣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略呈长方形。东、西、南三面城墙正中各设城门一座,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南门叫御天门。御天门与皇城的南城门在一条线上,是出入的主要通道。每年皇帝巡幸时,“千官至御天门俱下马步行,独至尊骑马直入。……”[2]皇帝经常在御天门举行隆重的仪式发布诏书,再送往大都转发全国各地。元人曾作诗描述此事:“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3]。现今御天门门址尚存。
大安阁是宫城内的主要宫殿。元朝皇帝在这里登基、临朝、议政、修佛事,相当于大都皇宫的大明殿。在大安阁经常举行重大典礼,如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惠宗即位时的忽里台(大聚会),都是在此召开的。元朝皇帝还经常在这里与诸王、大臣聚会,接见外国使者。此外,宫城内还有穆清阁、水晶殿、洪禧殿、睿思殿、清宁殿、崇寿殿、仁寿殿等许多宫殿建筑。就建筑格局和风格而言,上都宫殿可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大安阁式的以中原传统为主体结构的类型;另一种是失剌斡耳朵式的以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格为主体结构的类型。这两种不同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上都宫殿建筑的特色[4]。
皇城位于全城东南部。城墙用黄土夯筑,外表用石块包砌,残高6米,下宽12米,顶宽2.5米。城垣平面为方形,每边长1
400米。南、北墙正中各开一门,并加筑有方形瓮城;东、西两墙上各开二门,加筑有马蹄形瓮城。皇城的南门称为明德门,在东城墙上的二门,分别叫东门和小东门;在西墙上的二门,分别叫西门和小西门。皇城内街道布局整齐,主次分明,相互对称。以明德门至御天门的大街为中轴,左右各有一条南北大街,与东、西门间的大道十字相交,并与小东门、小西门内的街道相交呈丁字街。皇城内设有许多官署、寺院和手工业作坊。城内东北隅和西北隅为两处规模较大的寺院,西北角是乾元寺,东北角是大龙光华严寺。孔子庙在皇城内东南角,现存有前后两殿遗迹。
外城在皇城的西北两面,城墙不用砖石包砌,仅用黄土夯筑,残高约5米,底宽10米。西、南两墙上各开一门,并筑有马蹄形瓮城;北墙上开设二门,外筑方形瓮城。自皇城西北角至外城西墙之间,筑有一道矮墙,宽约2米,残高约1米,将外城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北不能相通。外城北部是皇家园林,元代称为北苑,又称做御苑、御花园、内园、御林苑。
上都城的东、南、西都有关厢。据考古调查,东关长约800米,西关向西延长约1
000米,南关长约600米。“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5]西关车辆繁多,是“马市”所在[6]。东关是蒙古诸王贵族居地,因而有许多帐房。西关外有一处建筑遗址,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14米,有院墙,墙内南、北、东、西各有房屋遗址。东关外也有规模相同的一处遗址。东、西关外的这两处遗址应是“万盈”、“广积”两座粮仓所在[7]。
上都的宫廷生活,主要有宴会、佛事、狩猎、祭祀和其他娱乐活动。按着元朝制度,“国有朝会庆典,宗王大臣来朝,岁时行幸,皆有燕飨之礼。”[8]在上都经常举行“质孙宴”(又称“诈马筵”)。质孙宴要连续三天,与宴者每天换一次衣服。惠宗时,一次质孙宴要用羊二千只、马三匹[9],可见耗费劳动人民血汗之多。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还经常率领诸王、贵族进行狩猎活动。狩猎的地点主要在上都西北七百多里的三不剌川(在今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一带)、上都以东五十多里的东凉亭(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古城)、上都西南一百多里的西凉亭(即白海行宫,今河北沽源县小红城子)。从忽必烈时起,就率领皇族在上都西北郊,依蒙古习俗望祭祖先园陵,“皇族之外皆不得预礼也”[10]。除此之外,上都还举行游皇城、角抵(摔跤)、长途竞走等活动[11]。
上都是元朝的重要政治中心。每年皇帝巡幸上都时,许多中央官署的主要官员在上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上都专门建有一些重要衙门的分支机构,如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国史院上都分院,等?等。“天子时巡上京,则宰执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职分官扈从。”[12]有元一代,在上都发生过许多政治事件,如忽必烈与其幼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之战,忽必烈平定东道诸王乃颜等的叛乱,忽必烈处置色目大臣阿合马、桑哥事件,以铁失为首的叛臣刺杀英宗的南坡之变,以权臣燕铁木儿为首的统治集团与拥载天顺帝的倒剌沙统治集团在上都、大都地区的战争,等等,都是上都政治史册上的重要篇章。
上都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富的草原,畜牧业非常发达。元朝太仆寺(专管畜牧业生产的中央机构)下辖牧场14处,上都即其中之一。牧场上的牧人称为哈赤、哈剌赤,设有千户、百户进行管理。皇帝巡幸上都时需要的马匹和奶食品,都由太仆寺管辖下的牧场负责供给。上都农业规模很小,屯田只能供应军需,故必须从内地运来粮食。大批粮食的调运和储备,不仅满足了上都居民的需要,也支援了漠北蒙古地区。所以,上都在沟通中原地区与漠北地区的经济联系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上都,焚毁了上都的宫殿。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亡之际,元惠宗从大都退守上都,第二年再退至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附近)。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军攻克上都,改筑了城垣,设开平府。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设为开平卫,隶属大宁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明朝在开平立开平卫指挥使司,下立五千户所,屯田驻防。洪武三十年正月,“城开平卫”[13],此城已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军事据点。清代,开平一带已成为蒙古察哈尔部正蓝旗的游牧地区。
如今,这座规模宏伟的古城遗址,城廓、街道和部分建筑的轮廓依稀可辨。1988年,国务院将元上都古城遗址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解:
[1] 《元史》卷七《世祖纪》四,二月壬辰条。
[2] 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上,《知不足斋丛书》本。
[3] 胡助《滦阳杂咏十首》,见《纯白斋类稿》卷一四,《金华丛书》本。
[4] 叶新民《元上都宫殿楼阁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5] 宋本《上京杂诗》,见《永乐大典》卷七七○二。
[6] 《元史》卷六四《河渠志》。
[7] 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载《文物》1977年第5期。
[8] 《经世大典·礼典总序·燕飨》,见《元文类》卷四一。
[9] 周伯奇《诈马行序》见《近光集》卷一,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抄本。
[10] 王恽《中堂事记》,见《秋涧集》卷八一。
[11] 叶新民《两都巡幸制与上都的宫廷生活》,载《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
[12] 黄溍《上都御史台殿中司题名记》,见《黄金华先生文集》卷八。
[13]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九。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