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局部性战争的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成吉思汗不仅能驾驭战争的全局,有出奇制胜的战略,而且亲自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有一套灵活多变的战术。
第一,诱伏战术。
“诱而歼之”是成吉思汗的一项重要战术。据《黑鞑事略》载,“或才交刃,佯北而走,诡弃
辎重,故掷黄白。敌或谓是诚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
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出征西夏,在克夷门的战役中,就采用了诱伏战术。克夷门位于西夏首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西北,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蒙古军几次攻城都未能攻破。于是,成吉思汗改变了强攻的战法,采取诱伏战术,不断向敌人阵地前沿派遣游兵袭扰,引诱敌军离阵,敌人果然中计。西夏将领嵬名令公率军出击,企图追歼游兵,结果中伏被擒。这样,蒙古军很快就占领了克夷门,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在蒙金战争中,成吉思汗经常使用诱伏战术。1212年秋,成吉思汗率军进围金朝西京(今山西大同市)。金西京留守抹睰尽忠据城坚守。金朝派元帅左都监奥屯襄率兵救援。成吉思汗于墨谷口,遣军诱使轻进。金军进入埋伏圈,奥屯襄全军覆没[1]。1213年,成吉思汗再次攻金,派先锋者别攻入抚州(今河北张北县),经过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北),攻克宣德府(今河北宣化县),至居庸关,者别见守御坚固,于是采用诱敌战术,将军马佯退,金军果然尽出军马追袭,“者别却翻回冲着,将金国陆续来的军马杀败。成吉思汗中军随后到来,将金国的契丹、女真等紧要的军马都胜了。比至居庸,杀了的人如烂木般堆着,者别将居庸关取了。”[2]
第二,偷袭战术。
偷袭战术是蒙古骑兵善于运用的一种作战方式。1203年铁木真进攻克烈部时就是采取的这一战术。铁木真使用计谋,派二弟合撒儿以使者身份去见克烈部首领王汗,表示愿意俯首归附,用这种方式麻痹王汗。同时,铁木真却率领军队偷偷地袭击王汗在折折运都山(约在今克鲁伦河上流之南)的驻地。王汗整天沉醉在金帐里,毫无警觉。铁木真突然包围了大帐。双方激战三昼夜,王汗最后战败,带领其子桑昆等人和少数亲兵西逃[3]。
1211年末,成吉思汗派大将者别攻克金朝的东京(今辽宁辽阳市)时,知其城坚,不易攻破,便采取了“佯北(伪作败北)而走”的战法。先以众压城,随即引退五百里,“金人谓我军已还,不复设备,哲别戒军中一骑牵一马,一昼夜驰还,急攻,大掠之以归。”[4]哲别这次攻克金东京是实施突然袭击的典型战例。
第三,凿穿战术。
所谓凿穿战术,就是发挥骑兵机动快速的优势,长驱直入敌阵,凿其中央。据《黑鞑事略》载:“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
1204年铁木真指挥蒙古军进攻乃蛮部时,采用三种战术:一是分散前进,二是实施迂回包抄,三是攻如凿穿而战。这三种战术互相配合,最厉害的一着就是凿穿战术。蒙古军分散前进,夜里每人烧五堆火,是为了迷惑敌人,让敌人发生错觉。铁木真亲自率领怯薛军中的敢死队,直向乃蛮部首领太阳汗驻地纳忽昆山凿穿而行。凿穿部队冲出一条狭路,向乃蛮部中军进击,直逼太阳汗营地,活捉了太阳汗。乃蛮部死伤甚众,最后灭亡[5]。
1211年,成吉思汗第一次攻金,在进围抚州(今河北张北县)时,也采用了凿穿战术。“金兵号四十万,阵野狐岭北。木华黎曰:‘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帝(成吉思汗)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军,追至浍河,僵尸百里。”[6]
第四,快速机动战术。
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骑兵,敏捷快速,机动灵活。据《黑鞑事略》载,蒙古骑兵在作战时,“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
在统一蒙古草原的战争中,铁木真巧妙地使用快速机动的战术,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十三翼之战及合兰真沙陀战役中,扎木合和王汗在兵力上都超过铁木真,故企图以奇袭一举歼灭铁木真。在战斗进程中,铁木真虽寡不敌众,但迅速后退,将兵力转移到对自己有利的地区,休整部队,准备再战。接着,又抓住有利战机,采取快速机动战术,出其不意地反击敌人,转败为胜。
在蒙金战争中,成吉思汗力主机动,避免攻坚。蒙古军充分利用骑兵机动性较强的特点,力主运动战,在运动中歼灭金军。例如,蒙古军第二次进攻中都(今北京市)之战,成吉思汗没有采取硬攻的战法,而是采取长期围困、打敌援兵、先攻掠周围地区、后夺取中都的战术。经过一年时间,歼灭了金朝的援兵和运粮队,使中都变成了一座死城,蒙古军遂轻而易举地攻占了中都。
第五,合围战术。
采用合围战术时,一般多以钳形夹攻形式为主要作战方法。1196年(金章宗承安元年),金朝丞相完颜襄率军征伐塔塔儿部,塔塔儿部众败走。铁木真得到消息,说:“在前塔塔儿将我祖宗、父亲废了的冤仇有么道,如今趁着这机会可以夹攻他。”[7]遂立即遣使至克烈部首领脱斡邻处,请求帮助夹攻。脱斡邻与铁木真于是顺着浯勒扎河(斡里扎河)行进,与金军东西夹攻塔塔儿部在忽速秃失秃延地面。铁木真与金军联合,采取合围钳形夹攻战术,大败塔塔儿部,取得这次战役的重大胜利。
成吉思汗第一次攻金,采用合围钳形战术,使金军腹背受敌。1211年秋,兵分左、右两翼,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主力,以大将者别为先锋,从左翼南下,首先攻破金朝边防要塞乌沙堡。接着,连破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九连城古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四郎古城)、抚州(今河北张北县)。蒙、金军队在会河堡(今河北怀安县东)激战,“金人精锐,尽没于此。”[8]蒙古军顺利通过居庸关,前锋直抵中都城下。与此同时,右翼蒙古军由成吉思汗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越过阴山,攻克云内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东胜州(今托克托县)、武州(今山西武寨县北)、朔州(今山西朔县)等地,从侧后威胁西京(今山西大同市)。金西京守将纥石烈胡沙虎弃城逃往中都。金朝采取分兵把守、平均使用兵力的消极防御措施,在蒙古军合围钳形攻势下,遭到失败。
第六,集中兵力歼敌战术。
成吉思汗在指导战争全局时以少胜多,在指挥具体作战中以多胜少,把战争全局上的少数转化为具体作战中的多数,夺取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要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在蒙金战争中,成吉思汗集中优势兵力,攻击金朝的薄弱环节,取得节节胜利。金国右丞相徒单镒对金主说:“自用兵以来,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其败必然。”[9]“以聚攻散”也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战术,这是蒙古军取得攻金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古国花剌子模,也是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因而战胜了兵力数倍于己的花剌子模军队。花剌子模有40万军队,在面临蒙古军进攻之际,国王摩诃末采取了分散兵力、分城据守的错误战略战术,结果遭到失败。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车帐如云,将士如雨,马牛被野,兵甲赫天。”[10]成吉思汗进攻撒马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时,除了自己亲自率领的蒙古军队外,还有察合台、窝阔台前来会师的部队,“那样多的人马,有蒙古军,也有签军(即从异族征发来的军队),就集合起来,其人数超过沙粒和雨滴,他们把城池包围。”[11]攻克撒马耳干战役是成吉思汗运用集中兵力歼敌战术的典型战例。
第七,设置疑阵战术。
1204年铁木真与乃蛮部作战时,采用了设置疑阵的战术。当时,双方部队在撒阿里客额儿地方对峙。朵歹扯儿必(扯儿必,义为统领官)向铁木真献策说:“咱人少远来,可只于此牧马;多设疑兵,将这撒阿里客额儿地面布满。夜令人各烧火五处。彼人虽多,其主软弱,不曾出外,必是惊疑。如此则我马已饱,然后追彼哨望的,直抵大营,击其不整,必然可胜。”[12]铁木真采纳了这一建议。乃蛮部首领太阳汗看见蒙古军营“夜间烧的火,一如星般多了[13]”,便很惧怕,遂往山上退去,铁木真率蒙古军乘势发起进攻,消灭了乃蛮部。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描述蒙古军作战时说:“当他们将与敌人交战时,全军列成战阵,准备战斗。军队的首领们或宗王们不参与战斗,而站在若干距离以外,面向敌人。在他们身旁,有骑在马背上的他们的小孩和他们的女眷、若干马匹;有的时候,他们做成假人,把它们安置在马上。他们这样做,是企图给敌人以这样的印象:有许许多多战士集合在那里。”[14]可见成吉思汗和蒙古军队经常使用设置疑兵布阵的战术,以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第八,疲劳战术。
据《黑鞑事略》载:“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稍久,敌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
一位西方旅行家在描述蒙古军攻城时写道:“他们用下面的办法攻陷城堡。如果城堡的位置允许,他们就把它包围起来,有的时候甚至筑一道栅栏把它团团围住,这样没有一个人出入。他们使用机械和箭猛烈进攻,昼夜不停,使得在城堡里面的人不能睡觉。然而鞑靼人却得到一些休息,因为他们把军队分为若干队,轮流进攻,因此他们并不过于疲劳。”[15]而敌人则疲惫不堪。
第九,追歼战术。
成吉思汗战术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逃跑之敌,不给以喘息的机会,实施追歼战术。
成吉思汗的军队,对溃逃的敌军,一般都采取穷追不舍,彻底歼灭的战法。在追击篾儿乞部残敌时,成吉思汗对部将说:“有翅飞上天呵,你做海青[把它]拿下来。似鼠钻入地呵,你做铁锹[把它]掘出来。如鱼走入海呵,你做网[把它]捞出来。”[16]
1219年成吉思汗进攻花剌子模王国时,国王摩诃末败逃,成吉思汗派大将速不台等率军穷追不舍,不给摩诃末以喘息的机会,使摩诃末无处容身,只得躲到里海中一个偏僻的小岛上,成为孤家寡人。
《黑鞑事略》在谈到蒙古军的追歼战术时说:“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逋逸;其败则四散迸走,追之不及。”可见追歼战术在古代蒙古战争史上是经常使用的一项战术。
第十,攻城战术。
成吉思汗在对外征战中,形成了一套攻城战术。首先是对所攻之敌城实行层层包围,使之水泄不通。有时在城外安营扎寨,或筑围墙把敌城围住。有时先扫清敌城的外围,割断被围之敌与外部的联系。有时则长期围困,使城内军民断绝粮食,失去作战能力。
攻城前驱使俘虏环城筑垒,居高临下射箭、炮轰,或填平城壕,逼近城墙,以炮攻城或挖地道。在攻城时,先派俘虏在前面进攻,蒙古军在后面督战。蒙古军分成若干梯队,对守敌进行轮番攻击,日夜不停,直至攻克为止。
攻城时多使用炮火。使用的武器有火炮、投掷器、射石机、放焰器等。例如,蒙古军进攻玉龙杰赤城(花剌子模首都,今中亚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时,“整个军队接着把城池包围,像圆周之包围圆心,而且凶神恶煞般围城扎营。他们忙于为攻城准备木头、射石机、投掷器等武器。花剌子模境内没有石头,他们便利用桑木制造投掷器。……这时,蒙古军立刻向城池四方发动冲锋和进攻。一声雷霆闪电般的呐喊,他们把投掷器和箭矢,像雹子一样倾泻出去……”[17]
蒙古军有时也用火或水攻城。他们用火焰发射器将涂抹油脂的物体燃烧后,投向城内建筑物或敌人阵地。例如蒙古军进攻撒马尔干城时,用火焰发射器攻击,将清真寺烧毁。进攻玉龙杰赤城时,把石脑油壶、火油筒投掷到城内房屋上,顿时全城变成一片火海。同时又用水攻,引阿姆河水淹没了全城。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征西夏时,久攻兀剌海城(今河套北狼山隘口附近)不下,最后使用火攻,才攻克该城。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出征西夏时,进攻中兴府城(今宁夏银川市),多次猛攻不破,于是改用水攻。成吉思汗下令筑堤提高水位,引黄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者无数,迫使夏主李安全不得不出城投降。
成吉思汗是一位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事统帅。在长期的生死战斗岁月里,培养了他刚毅果敢、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锻炼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才干。他善于从实际出发,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方针,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他没有读过兵书,故他的兵法不是从书本中来,而是从广大骑兵群众的作战经验中总结得来的。广大骑兵群众的战斗实践为他的文韬武略打开了思路,因而才创造出他那一套别具一格的兵法。南宋使者彭大雅说蒙古兵法“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未言者”[18]。元人郝经在《东师议》中说:“国家用兵,一以国俗为制,而不师古。不计师之众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把,猎取之若禽兽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19]这些评论表明,成吉思汗所运用的蒙古兵法,有其独特的内容,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早期蒙古人的高度智慧和优秀的精神文化与文明。
注解:
[1] 《元史》卷一《太祖纪》;《金史》卷一O三《奥屯襄传》。
[2] 《元朝秘史》第247节。
[3] 《史集》汉译本第1卷第2分册第183页。
[4] 《圣武亲征录校注》,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
[5] 《元朝秘史》第193节。
[6] 《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
[7] 《元朝秘史》第133节。
[8] 《圣武亲征录校注》。
[9] 《金史》卷九九《徒单镒传》。
[10] 耶律楚材《西游录》上,中华书局,1981年。
[11]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汉译本,上册,第137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13]《元朝秘史》第193节。
[14] (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周良霄注,第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5] 《出使蒙古记》,吕浦译本,第36页。
[16] 《元朝秘史》第199节。
[17] 《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上册第146页。
[18] 《黑鞑事略》。
[19] 《元史》卷一五七《郝经传》。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