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兵民合一的军事体制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在长期征战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他的卓有成效的战略战术,丰富了我国军事科学史的宝库。这里仅就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一些初步的探索和介绍。
辽金时期,蒙古高原各部的首领都拥有那可儿(伴当、伙伴之义)组成的亲兵卫队,这就是蒙古最初的军队组织形式。那可儿平时充当首领的侍从,战时随首领冲锋陷阵。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招纳勇士作为自己的那可儿。如博尔术、木华黎、者篾勒等人都是铁木真忠实的那可儿,他们协助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起了很大的作用。铁木真与札只剌部首领札木合作战时,已有一支13
000人的军队。当时,军队组成13个古列延(蒙古语,意为圈子),即13个翼。其中第二翼就是以铁木真那可儿为核心组成的精锐部队。
1204年,铁木真在出征驻地在西边的乃蛮部前,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对军队进行了整编。
(1)按千户制组建军队。将所有军队按千户、百户、十户统一编组,委派了各级那颜(蒙古语,意为“官人”)。
(2)设立扯儿必(统领官)6员,由他的忠实可靠的那可儿担任。
(3)初建怯薛组织(怯薛,蒙古语,意为轮流值宿守卫之意)。选派了80名宿卫,担任夜间的警卫;70名散班,担任白天的警卫。
(4)挑选优秀的勇士1 000名,战时充先锋,平时任护卫。[1]
这次整编军队,对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具有重要意义。千户制和怯薛制的建立,使铁木真的军队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的武装力量。铁木真依靠这支武装力量,力战群雄,完成了统一大业。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封建汗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根据汗国政权的需要,创建和发展了一系列的制度。成吉思汗在旧有的基础上完善和推广了千户制度。千户制度是蒙古汗国在草原地区进行统治的基本社会组织。
千户也是蒙古军队的基本军事单位。蒙古军队按十进制编组成十户、百户和千户,“其民户体统,十人谓之排(牌)子头,自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各有长。”[2]“成吉思汗规定,军队应按着这样一种方式组织起来:十个人之上设一人,我们称之为十夫长,十个十夫长上面设一人,名为百夫长,十个百夫长上面设一军士,被称为千夫长”;“万人之上置一长官,称为万夫长”[3]。所封千户大小不一,有的千户长可以下辖三至四个千户,有的千户则由两人合管。成吉思汗将所属部民全都按千户制编制起来,总数为95个千户,能提供大约10万多人的兵员[4]。
每一个千户都有指定的驻牧地(嫩秃黑、农土)。“鞑靼皇帝对于每一个人具有一种惊人的权力。除了他指定的地方以外,没有一个人胆敢驻扎在任何别的地方。只有他才能指定首领们应该驻扎在什么地方,而首领们则规定千夫长的地方,千夫长规定百夫长的地方,百夫长规定十夫长的地方。”[5]
所有被编组在千户内的草原牧民,在指定的地域内游牧,为领主提供赋税、差役和兵役。“其民户皆出牛马、车仗、人夫、羊肉、马奶为差发。盖鞑人分管草地,各出差发,贵贱无有一人得免者”[6]。“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故军队以蒙古人为主体。“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7]。士兵要自备武器、马匹和其他军事装备,“无论何时,只要有抗敌和平叛的任务,他们便征发需用的种种东西,从十八般武器到旗帜、针钉、绳索、马匹和驴、驼等。每人都按所属的十户或百户供应摊派给他的那一份”[8]。军队出征前要进行严格的军备检查。
为了使军队具有坚强的战斗力,成吉思汗规定了严明的纪律。他规定:“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们,每一个都应将自己的军队保持得秩序井然,随时作好准备,一旦诏令和指令不分昼夜地下达时,就能在任何时刻出征。”[9]他还指示:“十夫长不能统率其十人队作战者,将连同其妻子、儿女一并定罪,然后从其十人队中另择一人任十夫长。对待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们也这样。”[10]成吉思汗就是用这些规定维护他的集权统治,增强他军队的作战能力。
经过编组的千户,分别由左、右翼蒙古万户掌管。史载:“国朝起龙朔,制度简古。典军之官,视军数为名,设万户、千户,而所镇之地,分左、右手。”[11]成吉思汗时期,左翼万户由蒙古札剌儿部人木华黎统领,右翼万户由蒙古阿儿剌部人博尔术统领。右翼万户的各千户分布在直到阿尔泰山的蒙古西部地区。左翼万户的各千户分布在直到大兴安岭的东部地区。广阔的蒙古高原,布满了蒙古军队。
为了确保大斡耳朵(宫帐)的安全,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原来的怯薛组织扩编为拥有1万名战士的大中军,蒙古语称作“也客豁勒”[12]。这支大中军,包括1
000名宿卫(客卜帖兀勒)、1 000名箭筒士(火儿赤)、8 000名散班(秃儿合兀惕)。这1万名怯薛,平时轮流担任宫帐的侍卫,战时则充当打先锋的勇士。
怯薛的组成,多数是在外的诸万户、千户、百户那颜的子弟。千户那颜的儿子许带弟一人、伴当十人;百户那颜的儿子许带弟一人、伴当五人;十户那颜及白身人的儿子许带弟一人、伴当三人。其所需马匹、物品等,规定在所属的千户、百户内征敛供给[13]。成吉思汗把众多的贵族子弟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担任怯薛,并规定他们的身份高于在外的千户那颜,这是加强汗庭对各级那颜的控制、防止他们反抗的有效手段。这对维护成吉思汗的权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怯薛分四班入值,每番三昼夜,护卫大汗,称为“四怯薛”。四怯薛长分别由成吉思汗的四大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担任。博尔忽领第一怯薛,申、酉、戌三日入值。博尔术领第二怯薛,以亥、子、丑三日入值。木华黎领第三怯薛,寅、卯、辰三日入值。赤老温领第四怯薛,巳、午、未三日入值。怯薛长和怯薛都可由子孙世袭。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显贵的特权阶层。
“奥鲁”是成吉思汗兵民合一军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奥鲁,蒙古语,汉译为“老小营”、“家每”(即家们)、“老营”[14]。蒙古人出征时,家属和童仆按千户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经营畜群和其他产业,供应前方,称为奥鲁。成吉思汗南征时,曾命随行的曷思麦里“领奥鲁事”[15]。成吉思汗西征时,以漠北后方为大奥鲁,任命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留守。在蒙古军中设立奥鲁赤(即奥鲁官),管理当役军士的族属,归本万户长、千户长管领。这一奥鲁制度从蒙古汗国时期一直推行到元朝末期。
兵民合一体制的建立,使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每有征伐,征集各千户牧民应战,战事结束后则各散归本部,而且,凡出征,必“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16],因此战斗力很强。成吉思汗根据游牧经济的特点,组建了一支举世无双的精锐骑兵部队。他们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纪律严明。兵民合一的体制,使兵员不断得到补充,从而使成吉思汗常年都能保持一支人数巨大的武装力量。
注解:
[1] 以上参阅《元朝秘史》第191、192节,《四部丛刊》三编本。
[2] 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上海古籍书店版。
[3]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蒙古史》第31-32页,见吕浦译、周良霄注的(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波斯)拉施特《史集》,余大钧、周建奇汉译本第1卷第2分册第362-382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
[5] 同上引吕浦译《出使蒙古记》第26页。
[6] 同上《黑鞑事略》。
[7] 《元史》卷九八《兵志一·兵制》,中华书局标点本。
[8]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汉译本,上册,第32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9] 《史集》汉译本第1卷第2分册第360页。
[10] 《史集》汉译本第1卷第2分册第355页。
[11] 《经世大典序录·军制》,见《元文类》卷四一,《四部丛刊》本。
[12] 《元朝秘史》第226节。
[13] 《元朝秘史》第224节。
[14] 《元朝秘史》第136节、第198节。
[15] 《元史》卷一二〇《曷思麦里传》。
[16] 赵珙《蒙鞑备录》,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