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人民政府首先加强了对长城的保护和维修,学术界的长城研究也有所发展。“文革”前的16年中,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大多数仍是从军事、历史、地理角度进行研究的。文革后,长城研究逐渐深入。1979年国家文物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首次“长城保护和研究工作座谈会”。此后,各有关省
、市、自治区对辖境内的长城遗址展开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有的地区还采用了摄像、航空摄影、航空遥感等先进手段。通过调查,不但发现了一批新的遗址和文物,而且绘制出大量的长城测量图,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著,如《中国长城遗址调查报告集》[1]等。随着长城普查工作的开展,长城的保护和研究日益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1994年9月,邓小平同志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进一步推动了全国人民热爱长城、保护长城、维修长城、研究长城的热情,更加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也使长城研究更向前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时期的长城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有关长城的专著、画册、论文等数量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1995年,出版专著、画册等近百种,发表论文500余篇,是解放初期16年的十多倍,是20世纪前50年的近20倍。
第二,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论著,标志着长城研究的新水平。如张维华的《中国长城建制考(上)》[2],(该书有些部分写成于30—40年代,下集始终未出)。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3]和史念海的《河山集》[4]中所收作者研究长城的论文。此外,《丝绸之路》一书[5]是1981年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史学工作者组成联合考察队,赴陕、甘、内蒙古、青海、新疆五省、区考察后所撰写的论文汇编,其中多篇对长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编的《古垣沦桑》(1983年内部刊印)着重从军事角度研究长城;刘金桂的《万里长城》[6]则从建筑角度研究对长城的保护和维修。其他如冯永谦的《辽宁古长城》[7],许成的《宁夏古长城》[8],华夏子的《明长城考实》[9],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编的《汉简研究文集》[10],陈直的《居延汉简研究》[11],陆思贤的《长城话古》[12],罗哲文的《长城》[13],高旺的《长城访古万里行》[14],艾冲的《明代陕西四镇长城》[15],刘谦的《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16],《中国军事史·兵垒》卷[17]等,也都各有特色。
第三,扩大了视野,出现了多角度、多学科研究长城的趋势。除了传统的从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角度的研究不断深入外,还出现了从经济学、人口学、民族学、环境和生态学、旅游学、文艺学、美学、中外长城比较学等新角度研究长城的论著。例如:
经济学方面有:李兆朝等的《论长城兴建的经济因素》、王子今的《秦汉长城与北边交通》[18]。
民族学方面有:李凤山《长城——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纽带》[19],董耀会的《对长城研究中民族问题的认识》[20]。
环境和生态学方面有:孔繁德的《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坏与长城位置的移动》[21],梁四宝的《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22]等。
文艺和美学方面有:车宝仁的《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民族和睦》[23],宋孟寅《悲壮:长城传说的主要审美特征》[24]等。
以上所举,仅属例证性质,其余不能一一备列。此外,对长城的比较研究及对与长城有关的人物的研究也在展开,此处均不详述。
第四,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多样。传统的长城研究方法是历史文献的搜集、考据、分析、评价以及考古手段、实地调查等等。近年来采用的新方法层出不穷,上述多学科研究,本身就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同时,文化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系统论等方法也普遍应用。此外还运用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目前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理论长城学、长城史学、应用长城学等不同的分支学科。
第五,长城研究的学术团体不断成立,学术活动空前活跃。1987年正式成立的“中国长城学会”是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成立以来,组织了多种学术和宣传活动,办有《长城学刊》等刊物。先后举办过“山海关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1990年)、“首届中国长城区域经济及资源开发研讨会”(1992年)、“嘉峪关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1992年)、“北京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1993年)。1994年9月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外,河北山海关、天津黄崖关、甘肃嘉峪关等地的长城博物馆也相继建成,对游人开放,并成为当地长城研究的基地。
第六,港台学者的长城研究引人注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国统一、团结的象征。港台学者的长城研究硕果累累,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如黄麟书的《边塞研究》[25],姚从吾的《东北史论丛》(上、下)[26],札奇斯钦的《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和平战争与贸易之关系》[27],逯耀东的《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28],姚大中的《古代北西中国》[29],邵台新的《汉代河西四郡的拓展》[30]等。
注解:
[1] 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2]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3]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4] 三联书店,1981年。
[5]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6]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5年。
[7]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8]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9] 档案出版社,1988年。
[10]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12]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 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
[1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15] 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
[16] 文物出版社,1989年。
[17] 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18] 《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
[19] 《长城学刊》1991年第2期。
[20] 《长城学刊》1991年第1期。
[21] 见1992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一书。
[22] 《长城学刊》1993年第1期。该文认为长城破坏了生态环境,学术界对之颇有异论。
[23] 《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24] 《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1期。
[25] 香港造阳文学社,1979年。
[26] 台北正中书局,1959年。
[27] 台北政治大学出版委员会,1973年。
[28]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29] 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
[30]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