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国内外研究长城的概况



    一  历代文人对长城的研究

历代文人对长城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修筑长城以御敌的军事战略思想,如《墨子·七患》说:“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可以说,历代围绕修筑长城的必要性和利弊分析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论点,都可视为广义的长城研究。这些论点,对历代长

城的修筑兴废,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

狭义的长城研究,在古代,主要是历代历史、舆地、军事著作中有关长城的记载和描述。例如以《史记》为代表的历代正史(二十五史)中的《兵志》、《地理志》、《括地志》多记有当时长城的资料。北魏时成书的郦道元《水经注》是研究早期长城的重要参考书。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宋人王存主修的《元丰九域志》、元人朱思本撰、明罗洪先增补的《广舆图记》也是重要的舆地类古籍。

明代因重视修筑长城,故有关这方面的著作较多。如程开祐辑的《筹辽硕画》、张一龙撰的《武库纂略》、申时行等的《万历重修会典》、张燧的《往世挈要》、马文升的《马端肃奏议》、谭纶的《谭襄敏奏议》、卢象升的《卢象升疏牍》、杨时乔的《马政记》、瞿九思的《万历武功录》、金幼孜的《北征录》和《北征后录》、李清的《三垣笔记》、戚继光的《练兵实记》、茅亢仪的《武备志》、孙承宗的《车营百八考》、许论的《九边图论》、魏焕的《九边考》、孙应元的《九边图说》、程道生的《九边图考》、桂萼的《皇明舆图》等都是。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较早对长城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的《日知录》卷三十一专论长城。他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多处论及长城(如屯田、边防、关隘等章节)。他对长城的起因、历代筑城情况、围绕筑城的争论等问题,均加以辑录和评论,在古代长城研究中有较大的突破。清代重要的长城研究资料和著作也很多,如龙文彬《明会要》中“职官”、“兵”、“方域”等门;李文田《元朝秘史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的有关部分。另外,长城沿线各地的地方志,大量保存有当地长城的资料,是研究各地长城不可或缺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大举侵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日益猖獗。英、法、德、俄、美、日、瑞典、匈牙利等国的“探险者”和学者数十次闯入我国北方和西北、东北等长城地区进行“考察”、“探险”,肆无忌惮地对我国的文化资源和珍贵文物进行掠夺和破坏。然而,这些外国人的盗窃行径及其经过加工的成品[1],也大大激发了中国学者的爱国热情,促使了不少人投身于西北史地和长城的研究,出现了一批专门的长城论著和论文。如寿鹏飞《历代长城考》、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王国维《金界壕考》等。经过爱国学者的长期争取,终于在1927年首次组成了中外联合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参加了这个考察团。他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发现了多处秦汉长城、烽燧、城堡遗址,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居延汉简[2]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义勇军进行曲》(1932年创作,田汉词,聂耳曲)的广泛传唱,“长城”的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引导着人们对长城的研究开始更多地注意其精神层面的价值,长城由物质的、历史的概念升华为精神的、现实的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已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世界上到处奏响。

    注解:

    [1] 例如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A.Stein)在1900—1916年曾三次到我国西北考察,著有《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此书有向达先生的中译本,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重版。

    [2] 黄氏的考察报告计有多种,如《罗布淖尔考古记》(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948年出版)等,此处不一一备列。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