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长城散文



    描写长城的散文,自汉代以来层出不穷,体裁多样,有策论、上书、游记、碑铭、记略等形式,抒情、叙事、议论、描写,各臻其妙。

汉代的散文作者多从政治、军事角度议论长城,肯定的意见居多,如贾谊的《过秦论》、桓宽的《盐铁论》等。北魏的郦道元则是第一位从审美观点描绘长城自然景

观的作家,他在《水经注》中极写长城的壮美。明代徐霞客的《游五台山日记》也是颇具文学色彩的佳作。北魏的高闾在《请筑长城表》中论述长城之“五利”,影响深远。其言曰:

“计筑长城,其利有五:罢游防之苦,其利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其利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其利三也;省境防之虞,息无时之备,其利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其利五也。”[1]

但唐、宋、元各朝之后,长城散文论述长城的消极作用和局限性的作品增多,如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2]中,回顾历史,指出“地非不险,城非不高……而人心去也”。表明了他们对长城作用的不同认识。

直到近代,才有人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议论,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赞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堪称的论。

当代的长城散文,由于时代的变迁,重点已不在议论长城的防御作用和评价长城修筑的功过,人们更偏重于挖掘其历史、文化、精神的内涵。人们普遍认为:长城是我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修建的,是各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文化遗产。今天,长城已成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坚强、勇敢、团结奋斗的象征。

抒情性的长城散文,在古代多与长城史实相联系,抒发朝代兴亡和人物遭遇之感慨。如唐朝徐彦的《登长城赋》、陆参的《长城赋》,清朝陈天植的《重修澄海楼记》等。近现代的长城抒情散文则想像丰富,感情浓郁,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特点。如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秦牧《长城远眺》、峻青《雄关赋》、琼瑶《剪不断的乡愁——大陆行》等。

总之,长城散文,作者众多,时代久远,风格各异,但具有热爱中华、热爱人民、痛恨暴政、抗击侵扰的共同主题,是爱国主义的颂歌,而且在艺术上也显示出深沉豪迈的风格。

    注解:

    [1] 《魏书》卷五四《高闾传》。

    [2] 见《顾炎武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