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历代长城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
(图)



    长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它以其胸怀开阔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帝王百姓、骚人墨客、艺匠画师,创造出大量诗词曲赋、戏剧歌舞、绘画摄影及各种工艺品。这些作品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代长城诗词

从《诗经》开始,我国就有描绘筑城艰辛的歌

词。此后,历代有关长城的诗作、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等作品延绵不绝。据初步统计,仅长城诗词即多达1 600余首。唐代兴起的边塞诗更形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大派系,独树一帜,代有佳作。这些长城诗词作品,广泛地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现根据其主题或思想倾向略为介绍如下。

第一类是抒发保卫国家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长城是保卫国家的前哨,标志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战斗生涯,是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的体现。故历代文人写下了许多壮志凌云、豪情满腔的作品。如三国时曹植《白马篇》[1]描写了一位“幽并游侠儿”,他“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他战斗在长城沿线,充满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盽。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南北朝时著名北朝民歌《木兰诗》[2]描绘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她替父从军,转战塞外,“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虽然功勋卓著,却不接受封赏,只愿过和平美好的平民生活: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唐太宗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3],抒发了他“饮马出长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曰: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

此后唐代边塞诗抒发立功边疆的雄心成为风气。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人生价值的高度,肯定了为国戍边的战士远胜于“书生”,否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是有突破意义的。

高适的《塞下曲》也从人生价值的高度盛赞守边名将: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骑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系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旌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李白一生豪放,他所憧憬的人生是:

“塞去护积雪,鸣剑出天关。

勒得燕然碣,归来意气闲。”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写下了许多威武雄壮、感人肺腑的激昂之作,抒发了为国戍边的壮志。如《送人赴安西》: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少来思报国,不是觅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王昌龄的《出塞》和《从军行》更是脍炙人口。《出塞》诗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诗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杜甫的组诗《前出塞》、《后出塞》虽写了边塞戍卒的艰辛和将领的骄横,但主调还是抒发卫国豪情的。如《后出塞》之一: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后出塞》之三: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互长云。”

《前出塞》之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入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此后,以长城为题材,抒发报国雄心壮志,已几乎成了古诗的定例,即使没有亲赴长城,也是梦寐以求,心向往之。南宋诗人陆游,身处南京,久思复国,诗中多以长城征战为题材。其《书愤》曰[4]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他遭遇相似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号稼轩)也是梦中多次在长城脚下征战,醒来却大失所望。其《破阵子》云[5]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第二类是描绘边塞生活艰苦、抒发戍卒征夫思乡念亲的悲伤。

修筑长城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奴隶主贵族侵扰势力的南下虽属正义,而且获益的也不仅仅限于统治阶级,而是维护了整个中原汉族的上下层和避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向后倒退,但劳动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因此引起了历代不少关心民生的诗人们的同情。

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民歌流传,诉说修筑长城给予人民带来的痛苦:“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6]由于生了男孩难免长大后要去筑长城而死,倒不如趁早弃婴。这是多么惨痛的悲鸣!但长城总得有人去筑,痛苦和牺牲是无法避免的。这首民歌和下面有许多诗作,都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不能全面认识修筑长城的重大历史意义,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对待筑城、戍边的痛苦和牺牲,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吟诵这些诗作时,应该多从文学角度去欣赏它们的价值,不必过多的要求它们的政治倾向性和思想性。而征夫、戍卒的思乡念亲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汉代乐府中有《饮马长城窟行》,流传久远。南朝皇帝陈后主、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有同题的诗作。其他诗人的同题作品历代不绝,其著名者就不下百首。内容大多与修筑长城、远戍征战有关。如三国时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7],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开头,描绘官吏们催促征夫筑城:“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而征夫戍卒们的心中却郁愁难解,担心妻离子散:“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用征夫通信中语,沉痛地描绘了筑城给人民带来的悲剧。有的诗直接描写筑城过程中,军吏催逼,士卒死伤的惨象。如唐朝于濆的《长城》诗: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力,万里遮胡虏。

围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扰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唐人张籍的《筑城词》亦云: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来时一年深碛里,尽着短衣渴无水。力尽不得休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

唐人元稹的《古筑城曲五解》: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

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

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筑长城、守长城,除了生活和劳作之苦,更难忍受的是思乡之痛。北朝庾信的《寄王琳》诗:“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重别周尚书》又云:“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将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8]。其他写戍卒思乡的名作如:

唐朝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适的《燕歌行》,一方面描写了塞外战斗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边塞将帅的腐败和战士的思乡之情: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词[9]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三类是描写长城的雄伟壮丽、塞外独特的风光景色和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

有些少数民族诗人,以朴素的笔调描绘自己长期生活的故乡景色。最著名的就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人的《敕勒歌》[10]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描写塞外的奇寒: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李白的《北风行》更以夸张的笔调写道: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王维的《使至塞上》描绘了居延地区的景色,受到后人的普遍赞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李白的《幽州胡马客歌》则写北方少数民族的英武剽悍: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上马笑,颜中醰玉盘。

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

元人刘秉中的《丰州》[11]诗描绘了今呼和浩特一带的风光:

“边出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

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雨秋。

晴空高照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阗骈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12]《上京即事》五首[13],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风光及蒙古族骑士的风采: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又如写上都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一带的景物和民风:

“大野连山沙作堆,白沙平处见楼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阑斜路来。”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元代葛逻禄诗人乃贤《塞上曲》[14]对塞外生活和人物的描绘更加清新可喜:

“双环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

忽见一支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

“马乳新桐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

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海青即海东青,雕之一种)。

“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

最爱多情白翎雀,一双飞近马边鸣。”

清末维新变法的首领人物康有为,在《登万里长城》[15]一诗中,从宏观角度鸟瞰历史,歌颂了长城的伟大。诗曰: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第四类,长城原是战争和对抗的产物,但长城并没有隔绝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和平交往及经济文化交流。所以历代以长城为题材的诗词有许多渴望消弭战争、追求民族友好的佳作。例如:

唐朝李白的《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朝张仲素《王昭君》: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朝罗邺在《长城》诗中斥秦始皇筑长城无用: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

漫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元代萨都剌《过居庸关》[16],呼唤和平,极富感情:

“居庸关,何峥嵘,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明代徐渭的《边词》[17],抒发了长城内外本是一家的真实感情:

“十八盘山去路赊,顺川流水落天涯。

真凭一堵边墙土,画去乾坤作两家?”

王世懋《华夷互市》[18]歌颂长城内外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出反对战争和分裂的愿望:

“大漠高空寂建牙,两军相见醉琵琶。

天闲苜蓿多羌种,胡女胭脂尽汉家。

云里射生旋入市,日中归骑不飞沙。

金钱半减犁庭费,互利应知晋史夸。”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唐、元、清三个王朝没有修筑长城。清康熙皇帝讽刺秦始皇筑长城,他在《蒙恬所筑长城》一诗中写道: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另一首诗则是写于宴请长城以外诸部首领之时,题为《塞上宴诸蕃》[19],诗中流露出他对北方民族实施怀柔政策成功的喜悦: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

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籠。

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

他在《出塞》诗[20]中又说“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显示了国家大一统的气概。乾隆帝的《古长城》[21]诗还说:

“没云人力为,早应就堕圮。然今果限谁,内外一家矣。”

表现了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的自豪感!

以上所举各类诗词,都是封建时代人物表达个人意志和感情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长城的性质和作用,今非昔比,它已成为古代人民伟大创造的标志,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力量的象征,是民族团结和各族互相交流的纽带。因此长城诗的主题也焕然一新,与以往根本不同,其中毛泽东同志在《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各句及他写的《沁园春·雪》可作代表。《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的上阕以雄浑笔力描绘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色,下阕回顾数千年历史,抒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激情,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功绩。这首词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成为历代长城诗词中最负盛名的千古绝唱!

    注解:

    [1] 见近人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三国诗·魏诗》,中华书局,1959年。

    [2] 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文学古籍刊行所,1955年版。

    [3] 见《全唐诗》卷一,清朝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以下所引唐人诗作均见《全唐诗》,不一一另注。

    [4] 《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

    [5] 近人邓广铭辑《辛稼轩诗文钞存》,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6] 见王国维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引杨泉《物理论》。

    [7] 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三国诗·魏诗》。

    [8] 庾信诗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周诗》。

    [9] 林庚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一)册第5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0] 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北齐诗》。

    [11] 见《朔平府志》第84页。

    [12] 萨都剌的族属,目前学术界约有三说:一是说他是蒙古人;二是说他是汉人;三是说他是回回人。

    [13] 见《畿辅通志》(九)第468页。

    [14] 见《金台集》卷二,诵芬室刊元至正本。

    [15] 见李裔起选《长城名咏集》第22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 见《雁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7] 见《徐渭集》(三集),中华书局,1983年。

    [18] 转引自王叔磐等《历代塞外诗选》第42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 均见王志民《康熙诗词集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 同上第367页。

    [21] 见《畿辅通志》(二)第165页,198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点校本。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