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发挥高超的技艺



    我国古代长城沿线大多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加上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修筑如此巨大的工程,其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和劳动人民,凭着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高超技术,高质量、高速度地筑起了一段段城墙、一座座戍堡,创

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把大量的土方、石方、大条石、大城砖等运上山去。古代工匠们创造了很多办法,以提高运输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人力之外,又运用了各种运输工具,如手推车可用于平缓地带;运送巨石上山采用滚木和撬棍,或在山上安置绞盘拉石上山;在跨越深沟狭谷时采用“飞筐走索”,即把砖石装在筐内,从两岸固定的绳索上溜滑过去。另外,聪明的古人还利用善于爬山的山羊、毛驴等牲畜驮物上山,代替人力。

为了加固城墙,古人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项重要发明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筑“统万城”时所采用的“蒸土法”。《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载:勃勃“以叱干阿利(人名)领将作大匠(官号),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统万城)。……阿利性尤工巧……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其法以白胶泥为主,掺以石灰、细沙,加水发酵夯实,类似今天的“三合土”,坚固耐久,可以抗拒风沙侵蚀。后代在沙漠地区筑城多仿照此法。直到现在,统万城遗址的角楼还保存32米高,马面突出墙外达20米,里面空心,下层是仓库,上层是楼台,设计非常精巧。后来明代名将戚继光设计三层空心敌台,即受此法启发。

从早期城墙的夯土、板土、干垒石片到明代砖石混砌、石灰勾缝,对建筑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找平”,如何“顺势”,如何挖槽奠基,如何砌墙,以及测量方位、高差、距离、垂直等等,古代工匠们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并根据防御的实践,在工程设计方面,多有创造发明,如加宽城墙,城墙顶上加筑女墙,以利士卒防身和射击。马面敌台的发明,更使戍卒扩大瞭望的视野,能从侧面打击敌人。城门外加筑瓮城,又使城防前进了一步。值得一提的是金代将城墙与壕堑相结合,发明双墙双壕并列的防御形制,既便于取土和疏散积水,又相对增加城墙高度,加大了阻滞敌人的能力。烽燧系统与长城系统的结合,意义尤为重大,不但保证了军情的迅速传递,而且加强了纵深防御力量,形成了多层防线。

明代长城吸取前代构筑的经验,不仅墙体结构更加坚固,而且形制更臻于完备。例如城墙设置更加灵活多样,一些重要地段的城墙不仅内外双重,个别地段有的竟多达20余重,形成纵深、多道的防御体系。此外如利用自然险阻、关隘、关城、瓮城、罗城、护城河等更加周全和普遍。构成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完整格局。这就使长城能够发挥更大的防御性能。

内蒙古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以夯筑为主,也有石筑的。夯层一般在7~10厘米之间,超过10厘米的很少。小夯窝,直径一般9厘米左右,剥离时呈蜂窝状,极其坚实。石筑用自然石块,交错干砌,不加任何粘结材料,实践证明,干砌的石墙比粘结的石墙要稳固得多。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