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清水河县红门口



    16世纪70年代,明王朝与蒙古地方政权经过谈判达成协议,规定在宣府、大同、山西三镇长城沿线开辟互市市场多处,位于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川峁村的长城重要隘口——红门口就是互市市场之一,故又称“红门市”。通过互市,蒙古族等塞外人民可以用牲畜、皮毛换回粮食、布匹等生活日用品,促进了长城内外

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蒙古地方政权之间的联系。

红门口北临内蒙古清水河川峁村,南近山西偏关县水泉村。山西镇长城东从丫角山来,攀上山顶,过红门口,再向西延伸至黄河岸边。红门隘口在偏关东北40余公里逼近水泉营,界二边之中。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都督李谦因其沟通塞外杨家川,大路平阔,不易防守,故在红门口建一大望台,外设边墙一道,拨兵28名,常年瞭望。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兵宪赵彦复修,并增筑左右翼台。当时大望台尚存,位于红门口外,砖砌,门楣上刻有“万历十六年修筑”的字样。楼内有九窑十八洞,并置有火炕和外通烟囱。现在大望台遗址已经倾圮,但口北还尚存一座土筑方城遗址及敌楼、烽燧遗址。

红门口西南1公里是水泉营堡,明代属山西镇管辖,初置防守官兵500名。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改设“守备”、“中军”、“把总”各一员,增加兵员至1 000名、驴马300匹(头),所管边墙18公里。水泉营堡是砖筑城堡,设三门,在上南门门额上刻有“水泉营”三个楷书大字。明代诗人杨澄有《边行》诗,描写这一带的边关景色:

“北出长城小径斜, 崇墉数仞渺平沙。

萧萧麦陇编氓业, 寂寂柴扉戍卒家。

石涧幽泉晨饮鹿, 营门残柳夜啼鸦。

夕阳暂向邮亭宿, 笳鼓声沉士不哗。”

诗中描写出一派和平安宁的情景,戍卒生活已与农民无大差别,从中可以看出屯垦生产的发展和沿长城聚落的形成。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