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清水河县七墩楼和箭牌楼



    明代长城大部分在内蒙古南境,尤以晋、陕与内蒙古交界的清水河县和准格尔旗较多。

在清水河县东部七墩口西南山巅的明长城上,筑有一座骑墙敌台,称为七墩楼。据说明朝曾有一位姓徐的女将军在此守楼,故此楼亦称“徐氏楼”。

七墩楼跨越长城而筑,长城连结在敌楼下部南北两

侧的基石上。七墩楼的楼基为加工锤凿过的红色条石,露出地表16层,基石之上再砌青砖,四棱四角,高达21米,比长城高出10余米。砖楼方形,边宽15米,下基与城墙平,外出5米左右,内出约2米。楼门向东开,装有两扇20厘米厚的石门,门顶嵌有石楣,横刻“洞门”二字。进入门内,是一砖砌拱形洞,从这里登上台阶,共15层,便到达最上层中心部位。上层建有楼橹,砖木结构,既可侦察瞭望,又可用于作战。楼橹四面墙上各有箭窗三个,箭窗内为砖砌的拱形洞,外面是石砌的长方口,内大外小。另外,在七墩楼周围还建有方形土筑城堡,用来驻军,一旦有警,城堡中的士兵便可进入洞门或穿过七墩楼两侧连接长城的石拱门,与楼上戍卒协同作战。

七墩楼的设计,完全符合戚继光《练兵实记·杂记》中关于建造骑墙空心敌台的论述。戚继光在《杂记》中还提出像这样的敌台,即兵力配备要“每台‘百总’(官号)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一名),副(手)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管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官号),十台一‘千总’(官号),节节而制之”。可见当时的组织情况。在布局上,戚继光又提出“两台相救,左右而立”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故在七墩楼东西又各建一楼,西面相距2.5公里,这便是箭牌楼(现时东面相距2公里的一座已毁)。

箭牌楼位于七墩楼西南清水河板申沟村附近,故又称“板申楼”,它也是一座方形砖砌敌台,基础亦为条石,楼高和外形均与七墩楼相似,但无洞门,在楼东侧筑有台式梯道,供士卒登楼之用。楼分三层,下层是一个没有门窗的高台,中层是一间大空室,墙四周开射孔,可宿戍卒百人,并可储存兵器、粮秣、燃料等物,有木梯以通上层,上层是一个开阔的平台,周围环以垛口。另外,在箭牌楼南500米处长城内侧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大同威远路分局”,表明这一带当时属明朝大同镇威远路管辖。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