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击灭了北方草原的室韦、乌古烈等部。为防止他们东山再起,并为了自己集中力量南下中原,首先必须巩固北部边疆,故于即位的第二年(公元908年)冬十月,“筑长城于镇东海口”[1]。“镇东”在何处?对它的位置,学术界有多种说法[2]。我们认为“镇东”应指
镇州(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西南)之东,因为辽王朝“西北路招讨司”的治所在镇州。据有的学者调查,由此向东,在肯特山与大兴安岭之间,确已发现一条长城。起点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的库力河畔,沿根河、额尔古纳河,在八大关附近越河进入俄罗斯、经外贝加尔斯克附近又回到我国满洲里,在呼伦湖西北岸草原折向西,又经新巴尔虎右旗北部进入蒙古国,穿过克鲁伦河与乌勒古河之间的草原,止于蒙古国肯特省德尔盖尔汗山以北的沼泽中,桓亘三国领土,长1
400余里。墙身用土筑,基宽8米左右,缺少明确的马面痕迹。城墙外挖长壕,深沟高垒,至今仍能想见它当年雄伟壮观的外貌。这道长城边壕南侧分布着辽代古城堡遗址并发现辽代钱物,因而可以推断为辽代所建。但从时间上看,以建于圣宗(公元983年—1031年)、兴宗(1031—1055年)时更为合理。也许是从辽太祖时开始兴建,一直延续到圣宗、兴宗时逐渐完成。对这道长城,学术界争论很多,大部分认为是辽长城,也有的认为是金界壕,但现存金史资料中对此没有任何记载。这条长城在金灭辽之后可能为金所沿用。成吉思汗与金朝进行争夺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战争时,曾有“出塞”、“入塞”之说,“塞”可能即指这条长城。《辽史》卷十七《圣宗本纪》还载太平六年(公元1026年)春正月,以“赫石为都监,引军,城混同江、踈木河之间。黄龙府请建堡障三、烽台十。诏以农隙筑之。”黄龙府即今吉林农安县。这道长城(或烽台线),大约北至今黑龙江阿城市白城,南至农安。这一条线大体为当时契丹与女真的边界。另据明朝人邵经邦撰《宏简录·李俨传》记载,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辽道宗曾在今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过长城。
注解:
[1] 《辽史》卷一《太祖本纪》上。
[2]
冯永谦《东北古代长城考辨》(载张志立主编《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年出版);(日)岛田正郎,《辽之长城》(载《骏公史学》第四卷1954)及《辽金之长城》(载《骏公史学》第三卷,1953);陆思贤《长城话古》第八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高旺《内蒙古长城史话》第94—99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