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燕长城


     燕是商代古国,据传先祖是有娀氏(  娀音松 )之女简狄,简狄吞燕卵而生“契”(或名“益”),是为商民之祖,故命其所居之地为燕(今北京市和河北北部地区)。周灭商,封召公于燕。战国时的燕地因比较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在战国七雄中属于弱国。当时燕国相邻的晋国、齐国都是有名的大国,

赵国的都城邯郸距燕国仅数百里,赵、燕之间还有一个中山国,北方的东胡也不断南扰,所以燕国便修筑了燕国南长城,用以抵御齐、赵和中山。这条长城是利用古易水的堤防结合筑墙而修建的,其直接目的也是为了保卫燕的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南),所以又称“易水长城”。

据《水经注》中《易水注》、《.滱水注》等史料记载,燕易水长城西起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麓,经易县南境、徐水、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折向南,经文安、大城西境,止于子牙河,现今尚有遗迹可寻。[1]易水长城最晚在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已经修成,因为在这一年,张仪曾游说六国连横以抗秦。《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载,他对刚刚登位的燕昭王说:“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说明当时易水一带已筑有燕国长城。

燕昭王登位后招贤纳士,重用乐毅等优秀人才,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过数十年生聚蓄养,燕国殷富,士卒乐战。公元前284年,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共同伐齐,直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随后乐毅又独率燕军乘胜追击,半年之内下齐70余城。

与此同时,燕国又积极向北扩展势力。《史记·匈奴列传》载:“燕北有东胡。”当时燕国北方有许多族系相同而族名不一的大小部落,总称“东胡”。他们均属于阿尔泰语系,居住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后南下至今河北北部。他们以畜牧为业,精于骑射,其社会形态尚未进入奴隶制。后来考古学者在这一带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便是东胡文化遗址。东胡早在商周时代便与中原有密切联系。战国时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并常常侵扰燕、赵等国。为了求得暂时的安宁,燕国曾把大将秦开送往东胡作人质。东胡人对秦开很信任,后来秦开返回燕国,便利用熟悉东胡内情的有利条件,率兵大破东胡,将东胡逐出北方500多公里,使燕国扩地至辽东。这样,燕国便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燕昭王为了保卫新扩的疆土,防备东胡等族的南侵,于是修筑了燕北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说:“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在今河北独石口附近)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由于史料对秦开却胡一事没有记载具体的时间,所以燕长城的修筑年代也难于确定。但《史记》作者司马迁特意注明秦开的孙子秦舞阳与荆轲共同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此事发生于公元前227年左右,按祖孙相隔50年左右推算,燕北长城的修筑应在燕昭王晚年(燕昭王卒于公元前279年)。有人推断在燕孝王或燕王喜时修筑,我们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秦开却逐东胡之后,燕国所置的五郡,其大体位置是:上谷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渔阳在今北京密云县一带;右北平在今河北平泉县一带;辽西在今河北卢龙县一带;辽东在今辽宁辽阳市一带。燕北长城的起点造阳在今独石口,属上谷郡;其终点襄平在今辽宁辽阳,属辽东郡。全长约1 200多公里,是战国晚期所修的一条最长的长城。据《史记》卷一一五《朝鲜列传》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可见燕国势力全盛时曾远及朝鲜半岛,燕长城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

燕北长城自今张家口至宣化,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河北围场、辽宁朝阳,越过医无闾山,渡过辽河,折而向南,直至朝鲜清川江北岸。其遗迹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境内多有保存。[2]

在今内蒙古境内的燕长城,经考古学者调查,认为是位于赤峰市南部的“赤南长城”,其由西向东的走向是:由河北省围场县进入喀喇沁旗娑子店乡,向东北至山前乡进入赤峰县美丽河乡,过老哈河入辽宁省建平县,向东再到内蒙古敖汉旗新惠镇、新地乡、倒格郎(丰收)乡、克力代乡、贝子府乡、王家营子乡、宝国吐乡进入辽宁省北票县。这段长城大部分地段墙基保存完整,地面遗迹明显,断续保存约600里。其中石筑城墙较多,墙基宽2~3米,亦有4米宽者,城墙横断面呈梯形,估计当时城墙高约3~4米,顶宽至少1米。城墙均用自然大石,垒砌方法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中间填充乱石碎块或砂砾等。土筑城墙一般在土质较厚、地势较平而又少石的地区,现存遗迹宽度约5~6米,有的地段石筑、土筑并用。土筑长城现在隐约望去是一道黑土带,似一条巨蟒盘旋于大地,在夏季,其上的草木禾苗生长格外茂盛。另外也有利用地形构成天然屏障的。由于各段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筑法各异,当地群众分别称之为“石龙”、“土龙”、“沙龙”或“赶牛道”等,这种称谓极为形象。

这道长城在选择地形上,具有明显的利用崇山峻岭与河川溪流而“因地形,用制险塞”的特点。根据战争的需要和防御的对象选点布线,具有明显的防御北方骑马民族的特点。东胡族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有过长期的活动,从战国至秦汉时期一直是我国北方强大的部族之一,他们不断向南扩张,燕都经常受到威胁。直到秦开迫使东胡向北退却“千余里”之后,燕国才在北部防线筑长城“以拒胡”。从地理位置看,燕都在蓟(今北京市),东胡向北退却千余里,正应在今赤峰市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学者在赤南长城美丽河乡西部及敖汉旗境内的地段上,发现了很多小石城遗址。这些小石城几乎都是建造在长城沿线的各个大小山头上,有的石城北墙紧贴长城线,有的地段利用这些小城作为“烽火台”。小城内地表遗物以夹砂红陶片为主,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很可能是东胡族的遗物。在这条长城沿线内外都发现了东胡遗迹。并在今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等地发现了东胡族的青铜器等遗物。这都说明了赤南长城是为防御东胡而修的燕北长城。

在燕北长城上及其两侧,还分布着不少台址、鄣址、城址等遗存。已查明的有十多处。小的如喀喇沁旗娄子店乡姜家湾达拉明安山脚下有一筑在长城线上的方形鄣址,长宽各约30米,正好扼守于山川谷口处,地表还散布着战国陶片。美丽河乡塔子沟城址位于两条河川汇合处,土墙基宽约6米,地表遗物以绳纹灰陶为主,曾发现燕国特有的货币“明刀”。美丽河乡后美丽河东的“东城子”遗址在长城线南半公里,土筑,长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四面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土墙系夯砸,基宽约10米,残高3~4米,地表遗物以陶片居多,陶质以厚胎布纹灰陶为主,火候较高。曾出土过铁镞、明刀、绳纹板瓦、山字纹和兽纹半瓦当等。其年代当为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个“东城子”既筑在老哈河西岸的台地上,地势较高,城东紧邻老哈河,城南是一片较开阔的冲积平地,是筑城据守的有利地形。

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奈曼旗土城子村西的“土城子”遗址,它与敖汉旗宝国吐乡相邻,是赤南长城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城址。南北宽260米,东西长300米,略呈方形,四面城墙基本保存完整,墙基宽15米,残高2~3米,南墙正中门址较明显,宽约10米。城西北隅还有一方形小城址,每边长120米,地势较高,可能是城内重要建筑遗址。地表散布陶片很多,以战国绳纹陶为主。这座土城可能是当年长城边的重要城镇。

另据《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刘志一写的《战国燕北长城调查》报道,在克什克腾旗境内南部又新发现了燕北长城遗址,呈东北—西南走向,由河北围场县进入赤峰市境郊区,由西南向东北经翁牛特旗灯笼河子马场,在克什克腾旗大黑山西南山麓跨过经棚到赤峰公路(西线)入克什克腾旗,沿南店乡边墙沟左侧过哈达梁村,由南向北在广顺店村东入苇莲沟。沿苇莲沟河西岸山崖向北,经同盛义村、二地村、木先厂子村、冯家营子村、水地村、西沟门村、大城村,在中兴号村北入昌义乡境的苇莲沟门村,于村北1公里进入白岔河川消失。其走向大有跨越西拉木伦河之势。这段长城断续延伸约60公里,土石混筑,障址较多。从长城走向、形制及戍堡的分布上看,截然不同于分布在克什克腾旗北境的金代界壕边堡,而与围场北部及赤峰一线的长城(赤南长城)十分相近,如土石混作、双重墙体、墙外置壕、以险代墙、石砌小障等构造特点。长城外的壕沟,当时约宽5~6米,深2~3米,明显带有防御骑兵的特点。故这条长城应与赤南长城为同一时期的建筑。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多发现燕文化遗存,如1958年在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天宝同村曾出土过数百枚燕国的“明刀”币;1987年河北围场县克勃沟二道梁出土了重达12.75公斤的燕国“明刀”币,说明燕国势力曾达到或影响到这一地区。如果这条长城确属燕北长城之一部,那么燕北长城的分布范围将大大向北推进。

燕北长城的修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燕国,但长城内外东胡人与燕人杂居错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很多。在秦开袭击东胡前后,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赵国出兵进攻东胡,夺回代郡。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年)赵大将李牧又一次出击东胡。西北部的匈奴也接连大败东胡,掠其人口牲畜。东胡在燕、赵、匈奴的接连打击下,一部分退居乌桓山(今西拉木伦河以北阿鲁科尔沁旗一带),称乌桓;另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科尔沁左翼中旗西),称鲜卑,东胡部落联盟从此瓦解。

    注解:

    [1]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考·燕长城》。

    [2]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考·燕长城》;项春松《昭乌达盟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