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秦时期的长城
(一)长城的萌芽
我国古代具有防御性质的城堡的兴起,约在距今5 000至4
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目前已知内蒙古最古老的城堡是包头市阿善石城。据考古学者推断,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 755年至前2
300年左右。这些原始城堡遗址位于河
套之北、大青山之南,分布密集,自阿善起,西经西园、莎木佳、黑麻板,东至成俊,计约30公里,已发现城堡9座。这些原始城堡面积虽都不很大,平面形状亦无一定规则,但城址所在的位置,其地形都十分险要。城墙用石头垒成,空间塞以碎石,墙体厚度1米左右,墙体均有收分,断面呈梯形。还发现了宽1.5米的门道。这在众多的新石器遗址发掘中尚不多见,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筑城防御的观念,具有明显的典型意义。比阿善稍晚的老虎山、板城、大庙等原始城堡,位于内蒙古凉城县,北依蛮汗山,南邻岱海,城墙基址宽约1米,是用自然石块交错垒砌,石缝间垫有黄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
300年左右[1]。
在距今4
0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也发现了石城与夯筑土城,在赤峰市的阴河、英金河流域已发现有数十处之多,成为东西相呼应的列城。这些列城起着类似长城的防御功能。
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狁常常入侵。宣王五年(公元前823),曾派将军南仲征讨,此后便在朔方(约为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修筑防御城堡,以抵御狁。其防线较长,由相隔一定距离的连续不断的小城堡组成,并构筑了烽火台,这便是长城的萌芽。《诗经·小雅》中的《出车》对此有所反映:“王命南仲,往城于方(朔方)。出车鼓鼓(车马士卒众多),旗旐央央(
旐音兆,央央,形容旗帜鲜明)。”“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战胜了狁)。”这道长城史称“周南仲城”。
周宣王死后,其子幽王继位。幽王昏庸无道,宠爱美女褒姒。褒姒虽美,却从来不笑,于是幽王点燃烽火诳引诸侯前来,以博美人一笑。当时周王朝在陕西临潼骊山绣峰一带建有20多座烽火台以防备西戎,并规定一旦都城有急,点燃烽火报警,诸侯便发兵来援。幽王命令点燃烽火之后,各路诸侯信以为真,纷纷领兵勤王(为天子效力之意),烽火台下人喊马嘶,一派战时景象。褒姒见此情景,果然开颜大笑。各路诸侯得知受骗,愤愤撤兵而去。后来,等西戎真的打进来了,这时尽管幽王把烽火烧红满天,也无人再来救援了,周幽王因此被杀身亡[2]。清人朱集义在《关中八景图》诗中感叹道:
“幽王遗恨设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
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
周幽王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反映了周代长城和烽火台的重大作用及当时用烽火传递军情的迅速有效。
注解:
[1] 崔璇、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的原始城堡及相关问题》,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三期。
[2] 《史记》卷四《周本纪》。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