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蒙古族兴起前的精神文化
内蒙古地区的岩画
(图)



    岩画是古代先民在石头上或绘或刻而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也是古代先民活动的记录,是一种文化现象。岩画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发现,中国是世界上岩画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岩画的国家,中国岩画是世界岩画宝库中的瑰丽篇章。早在5世纪,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就记录了岩画20余处,涉及的

地域占半个中国。近现代发现中国岩画最早的地区是西藏、新疆和广西,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在黑龙江、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山西、江苏以及台湾等省区屡有发现。岩画的分布并非局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原地区同样也有。现在全国已有17个省区的60多个县都发现了岩画。这些丰富多彩的岩画,是中华大地上各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在石头上或绘或刻,用作画的方式来表达感情,记录事件,交流思想,互达心声。岩画的题材、构思、形象、色彩的塑造和选择,既培养了各族先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觉,同时也显示了各族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岩画遗留给我们后人,一方面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是因为岩画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神奇而又难得;另一方面,也提出等待我们去揭示、破译、解读,各族先民在石头上留下的、用图画作语言的无声的谜,从而窥探古代各族先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世界等各方面的情况。

岩画作者不仅在山地的山巅、山腰或山崖的岩石上作画,在一望无垠的草原的岩石上也发现有岩画。作画的方法,一种是用红色或白色颜料在岩石上涂抹或刻画,如云南、广西的岩画多用红色颜料,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的白岔河流域发现的岩画中,大多数是用白色颜料。另一种方法是用不同的刻法在岩石上作画,有敲凿刻、磨刻和线刻等刻法,有的采用一种刻法作画,有的则采用多种刻法作画,有的甚至先凿出轮廓,再用坚硬的石头磨刻。岩画作画的手法,全国各地虽多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但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民族遗留下来的岩画各具特色,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艺术风格。岩画的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涉及面非常之广,有各种动物、狩猎、畜牧、游牧、人像、列骑、车辆、车轮、武器、太阳神、符号、蹄印、手印、面具、日月、生殖崇拜以及各式各样的抽象图案等。岩画的内容和题材也因所涉及的自然环境、时代和民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内蒙古地区的岩画是从70年代中期才开始进行调查工作的,起步比较晚,但是20多年来,在内蒙古不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及中部,均发现大量的岩画;也不论是岩画的调查工作还是岩画的研究工作,都取得可喜的成就。在我国岩画中,北方岩画最多,约占全国岩画的80%以上。而内蒙古不论在最东北的森林草原上,还是在北方草原山地上,岩画数量均相当多,内蒙古地区的岩画在全国乃至世界岩画中均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岩画主要有: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左旗大兴安岭密林中的岩画,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镶黄旗以及苏尼特左旗的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岩画,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岔河岩画和巴林右旗东马鬃山的岩画,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横卧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阴山山脉的阴山岩画,乌海市海渤湾桌子山岩画,包头市固阳县的鹿石和秦长城岩画,以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周围的雅布赖山岩洞中的手形岩画,曼德拉山的帐篷村落岩画,笔其格图山放牧和狩猎等岩画,海尔汗山人面像等岩画,夏拉玛山山羊、羚羊等岩画和阿日嘎林太山岩画,龙首山岩画等等。内蒙古地区的岩画,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题材丰富多彩,不少地区相当密集,仅巴丹吉林沙漠的曼德拉山,在东西3公里、南北5公里的山地上,据不完全统计,就发现岩画6 000余幅。岩画数量这样众多,分布又如此密集,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下面简要地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岩画。

大兴安岭是我国古代北方许多游牧民族的摇篮,数千年来,许许多多游牧民族在这寂静的密林中,留下他们在人类历史上较早阶段的遗迹,在各种遗迹中也有岩画。这些岩画反映了他们在密林中的狩猎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绘画艺术才华。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左旗地处大兴安岭腹地,境内山脉绵延,群峰重叠,森林密布,几十条大小河流穿越密林而汇集流入额尔古纳河,就在河流沿岸的山岩间或悬岩处,留下远古游牧民族的岩画。例如满归镇西北的交唠呵道小河畔的山岩间,就有目前已知我国最北的岩画,岩画高1~2米,面积约2平方米,为红褐色双线条或单线条勾勒出驯鹿、马鹿、糜鹿、驼鹿、人物和猎犬等图像,有的图像很清晰,有的则已经漫漶不清,但仍可以反映出昔日狩猎民族的真实生活。再如满归镇西南敖鲁雅鄂温克民族乡境内阿娘尼河上游的悬崖处也有岩画,“阿娘尼”是现时鄂温克语“画”的意思。这里的岩画也是用赭石颜料描绘驼鹿、驯鹿等动物,还有追逐野生动物的猎犬以及猎人围猎的场面,此外还有萨满教的法器(鼓)[1]。这里的鄂温克人就有一种叫“尤那克塔”的集体狩猎的劳动形式,而鄂伦春族人把临时组织的狩猎组叫“阿拉格”,“阿拉格”与“尤那克塔”是同一语义的语词。从围猎的岩画可以窥探到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的集体狩猎方式源远流长。大兴安岭这两处岩画的题材和风格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大致一样,不过这两处岩画不一定是同时代和同一群体的人所绘。在古代,这里曾是室韦人生活的地方,故岩画可能与室韦人有关[2]

千里茫茫、水草丰盛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数千年来一直是北方古代游牧民族活跃的大舞台,是古代狩猎和游牧人的苑囿。至今,在这一望无垠的草原中,古代狩猎人遗留了一些盘石和巨石,就在这些盘石和巨石上,也留下他们刻绘的岩画。目前锡林郭勒草原已被发现的岩画分布在阿巴嘎旗、镶黄旗南部、苏尼特左旗北部的石林、乌兰哈达、乌兰图以及该旗西北角的毕其格图山、巴拉图、夏勒博都日根、图来、哈登布茨、塔马格图和接近中蒙边界的呼和楚鲁等处,其中特别是呼和楚鲁岩画分布最密集,这里有奇形怪状拔地而起的石丛,在石丛岩石上有单个的或成片的岩画,有时行走几步便可看见一幅岩画,有的相距几十米就有一幅岩画,有的距离百米才有一幅岩画。从岩画内容和风格来看,绝大多数是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岩画,也有少量是元、明、清时代用金属工具刻画的。大多数岩画的题材为马、狼、北山羊、狐狸、骆驼、马鹿、绵羊、野猪、蛇、草原鹰、犬等动物和飞禽,还有车、车轮、骑马、放羊以及生殖崇拜、原始宗教、原始舞蹈等,内容很广,其中尤以马和车辆两种岩画更加引人注目。车辆是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岩画题材之一,呼和楚鲁一个面积不超过4平方公里的地方,竟发现车辆岩画10幅。车辆的结构与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以及蒙古国的岩画的车辆结构一样,均为双轮、单辕、有舆,大部分驾双马,车轮有的是密实的圆板,有的则有4~8条幅条。以马为题材的岩画在锡林郭勒草原岩画中最多见,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已发现的260幅岩画中,就有145幅画有马[3],说明马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以及军事关系十分密切。

白岔河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高原和河北省山地交界的七老图山脉,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入西拉木伦河,这里的地势险峻,崖高谷深,形成许多悬崖陡壁,而且岩石大多平整光滑。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北方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以及蒙古等民族先后狩猎、游牧活动的地区,就在这些平整光滑的岩石上,这些古代北方民族先后绘画或刻画了一幅幅岩画,记述了他们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况。1981年考古工作者顺着白岔河,在河畔的石壁上发现了9处48幅岩画,分布在克什克腾旗芝瑞乡的永兴、板石房,双合乡的广义、乌兰坝、双合、大合隆、沟门、胡角吐、哥佬营子等地。岩画的内容有鹿、野猪、马、牛、双峰驼等动物,有狩猎人面像、天体星云、符号等。这里岩画的特点,是大多用白色颜料,动物身体多用平涂画法,少数采用单线勾勒。其中人面像和天体为磨刻,线条显得很流畅,绘画风格注重写实,动物形体各部比例适度[4]。在所有的岩画中,鹿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有34幅岩画,不是以鹿为主体,就是有鹿出现,有的是单只鹿或两只鹿,有的是鹿群。鹿的姿态各异,或奔驰,或行走,或站立,或坐卧,有的则是被狩猎的对象,说明鹿是在这里生活过的古代北方民族离不开的动物,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这批岩画的构图和绘画技巧有较大的差异,这当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游牧民族的艺术创作,但是目前尚难准确地判明每幅岩画的时代和族属。

四子王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地处乌兰察布草原,这里就有密集的岩画点。《乌兰察布岩画》一书[5]也仅调查了一部分草原,即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东北喇嘛庙和都荣敖包苏木(乡)乌兰察布嘎查(村)沙根一带,以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北的南吉板登一带的草原,这里发现许多草原岩画,其中尤以喇嘛庙四周的岩画为最密集,共有42个地点发现有岩画。在这绵延不断的乌兰察布丘陵草原上裸露地表较大的岩石上,古代川流不息的游牧民族先后凿刻了题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艺术佳作——岩画。岩画的艺术手法多为写实,有狩猎、畜牧、人像、车辆、列骑、武器、天体、符号、舞蹈以及十二生肖印迹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各种动物和动物的蹄印,能辨识的蹄印有35种动物和4种鸟类,岩画的符号与突厥字母相近。乌兰察布岩画别具一格,虽然也是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但因是草原岩画,所以没有高山巨石上的岩画那样大。岩画的内容反映了畜牧人的生活。岩画的艺术风格,早期的具体形象大多写实,比较注意动物身体各部位的比例,而稍晚的则以极度夸张和大胆的省略,多采用抽象化的手法。岩画的时代,可以看出延续得很长。据史书记载,今之乌兰察布草原,在古代曾经有过北狄与匈奴的活动,接踵而来的有鲜卑、柔然、敕勒、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和汪古等民族,这些岩画当是这些民族先后凿刻留下来的。从乌兰察布岩画可以看出他们由狩猎转变为畜牧的历史轨迹,反映了初期畜牧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及畜牧人的心态活动和审美追求,这是早期畜牧世界的历史画卷,是曾经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的畜牧人创造的简朴、稚拙而又奇异的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之花。

内蒙古的阴山岩画早已名扬中外。阴山山脉横卧在内蒙古中南部,是我国北方的名山。《阴山岩画》[6]一书仅仅考察了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地段,包括阿拉善左旗、磴口县、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调查范围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30~70公里,在这约20 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岩画达万幅以上,其中拓描、拍照岩画就有1 500幅。岩画分布在约20条山沟的石壁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全国的岩画中是少有的。在乌拉特中旗西南部的儿公海勒斯太山地,在5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上千幅岩画,在磴口县西北默勒赫图沟的坐北朝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范围内,就有类似人头像80个个体组成的巨幅圣像岩画。这里其他岩画也很多。有的岩画面积很大,如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壁上的岩画,长、宽均达20米,可惜现已被破坏。阴山岩画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诸如各种动物、狩猎、放牧、转场、蹄印、人面像、舞蹈、手印、符号、征战、车辆、穹庐毡帐、日月星辰、巫师、拜日等等应有尽有,真是美不胜收。这些岩画的时代延续是较长的,从史前的石器时代一直到13~14世纪的元代甚至更晚,但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岩画既反映了狩猎时代,同时也反映了畜牧时代社会各方面的情景,但多数岩画是狩猎时代的,是猎牧人的凿刻艺术作品。阴山岩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它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等场景,如阴山岩画中最常见的围猎场面,各种野兽陷入猎人包围中时,作画者只用简练的几笔,就勾画出野兽的恐慌神态和猎人强悍的性格,反映出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勇气、毅力和信心。由于作画者对动物的形态、习性及狩猎生活的熟悉,因而刻画出来的岩画富于象征性,令人感到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但阴山岩画终究是古代的艺术创作,难免比较原始、稚拙,不像现代绘画那样有严格的空间限制,更不可能讲究结构、透视。尽管如此,反映古代狩猎世界大观的阴山岩画,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难得的艺术珍藏。内蒙古阴山一带,由于它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自古就是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交替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的地方。阴山南北又是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会的地带,因此这里是历代戎马争夺之地。数千年来,北狄、匈奴、乌桓、鲜卑、柔然、敕勒、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都先后活动在这里,阴山岩画是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猎牧文明的不朽艺术佳作。(附:拓描阴山岩画五幅)

 



   素以“骆驼之乡”饮誉全国的阿拉善盟,不论是阿拉善左旗还是阿拉善右旗,都有大量的岩画。截至目前为止,在阿拉善右旗,在巴丹吉林大沙漠周围的雅布赖山、曼德拉山、笔其格图山、海尔汗山、夏拉玛山,以及阿日嘎林太山、龙首山等山地中,已发现岩画1万余幅,岩画的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并且各处岩画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它们却各有突出的方面。现仅以夏拉玛山岩画和曼德拉山岩画为例[7],来看看巴丹吉林大沙漠周围的古代游牧民族遗留下来的古朴粗犷的岩画艺术。

夏拉玛山位于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乡)额肯呼都格嘎查(村)西北13公里,在山峰顶段约3平方公里的黑色岩石上,刻有1 000余幅岩画,内容有山羊、羚羊、盘羊、骆驼、马、牛、鹿、狗、狼等动物,还有放牧、狩猎、舞蹈、骑者、弓箭搏斗以及民间图案和记事符号等等。岩画有的是凿刻的,也有的是磨刻的,线条比较圆钝,轮廓简单,显得粗犷古朴,充满了浓郁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情况。

曼德拉山是阿拉善右旗岩画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方。曼德拉山位于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乡)克德呼都格嘎查(村)西南14公里处。这里的山中沟边为起伏蜿蜒的黑色岩石群,而山峦四周为草原牧场,自然景观奇伟而又瑰丽。根据岩石等资料推测,在几千年前,这里当是水草丰美、适宜狩猎、畜牧的好地方,古代游牧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满山的岩石面上,留下了反映他们氏族部落历史的生动的艺术图案——岩画。在曼德拉山东西不到3公里、南北5公里的山地岩石上,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现岩画6 000余幅,岩画分布如此密集,确实是少见的。岩画内容中占首位的是各类动物图案,如北山羊、盘羊、青羊,以及马、驼、牛、鹿、水牛、狗、狼、虎、豹、兔、狐狸、蛇、龟和飞禽,有庞大的狩猎、围猎、放牧等场面,此外还有舞蹈、弓箭搏斗、列队、车辆、车轮以及太阳、月亮、星辰、草木等。最引人瞩目的还有帐篷(帐幕)村落岩画。这种帐篷村落岩画,有的是单个帐幕,有的是三两成排,有的是帐幕与其他题材岩画混杂。据不完全统计,这种帐篷岩画有十余幅,特别是其中的一幅,在一块大石头上凿刻了18个帐幕,左、右均分上、下两排,分布错落有序,帐幕大小不一,正中是一座最大的帐幕,布局主次分明。最大的帐幕当是村落的主体建筑,如果这不是氏族或部落酋长的居住地,就是氏族或部落首领召开会议的地方,帐幕之间还刻凿有人和骑者。这幅生动的岩画,使人感受到古老居民在帐篷村落中生活的情景。这些帐幕是人类古老的房子,不由得使人想起原始社会时期的村落遗址以及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中鄂伦春人曾经居住过的原始住屋——仙人柱。根据岩画的风格特点、体裁、色泽和文字符号等方面判断,今日干旱荒凉的曼德拉山,古代却是匈奴、吐蕃、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活动过的地方,是他们当年游牧在这里时凿刻留下的古朴、粗犷的艺术作品。这些岩画虽然好像儿童笔下的画像,但却是反映他们的真实思维和意向之作,因此颇得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

我国塞北内蒙古地区,确实是个岩画宝地,除以上所述者外,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岩画,如乌海市海勃湾东南的桌子山山下的岩画。该山还有较多生殖膜拜的“舞者”的岩画[8]。又如在包头市固阳县的什尔腾山中北老兔沟至阿贵沟石砌秦长城内壁上发现敲刻、磨刻或刻画的长城岩画[9]等等。迄今为止,在内蒙古地区业已发现岩画近百处,约有5万余幅。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今后内蒙古地区还会发现更多的岩画。

目前学术界对岩画的研究,在年代、分期、分区、题材、内容和族属等方面,虽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分歧较大,争议不少。岩画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探索。

    注解:

    [1] 赵振才《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岩画古迹》,载《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

    [2] 现时有些学者认为鄂伦春人与鄂温克人的族源均来自室韦,见林干编《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内蒙古少数民族风情》第10页及93页。《丛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3] 这方面的调查报告尚未发表。请先参阅盖山林《中国岩画》第二章“北方草原山地的千里画廊”,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

    [4] 张松柏、刘志一《内蒙古白岔河流域岩画调查报告》,载《文物》1984年第2期。

    [5] 盖山林《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6] 盖山林《阴山岩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及同名另一本《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

    [7] 阿拉善右旗文物管理所《阿拉善右旗岩画》,内部发行。

    [8] 周延良《内蒙古桌子山岩画文化内涵考论》,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9] 张海斌《固阳新发现一批长城岩画》,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5月5日第1版。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