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蒙古族兴起前的精神文化
契丹的语言和契丹的大小字
(图)



   (一)契丹语及其资料

   契丹族在唐朝已开始强大,至唐朝覆亡时(公元10世纪初期)已建立起幅员广阔的国家——辽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

契丹族统治下的地区,分布着各种不同的民族,如东部有操通古斯语的女真族,南部有操汉语的燕云十六州(今晋北

、冀北一带)的汉族,西部有操突厥语的回鹘族,西南还有操羌族语言的党项族。这种复杂的民族学特点,影响和滋乳了契丹的语言和文化。公元1125年辽亡之后,辽宗室耶律大石西迁至中亚,建立了“西辽”政权,西辽后来被蒙古消灭。契丹人最终先后分别融合到女真族和汉族等各族之中。蒙元时期,Khitat(“契丹”之复数)一词被用做契丹、女真以及北方汉人的总称,故在现代蒙古语中,中国或汉族仍被称作Khitat。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出现以北方民族的族称来称呼“中国”的现象[1]。“契丹”一词在波斯、阿拉伯及欧洲有些国家也往往把它作为“中国”的称谓,例如俄国至今仍称中国为Khitai。

契丹族源于鲜卑,与蒙古同属东胡族系,故其语言为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著名语言学家清格尔泰说:“从现有词汇材料和契丹文字的研究成果来看,契丹语好像是近于蒙古语族,或是其中的一个语支。”[2]

法国学者伯希和所藏敦煌藏文书卷1283号中有一条记载:契丹人,“其语言与吐谷浑大体相通”[3]。这说明契丹语是鲜卑语的嫡裔。我国著名蒙古学家亦邻真认为:“吐谷浑人早在西晋时期就已远徙甘肃、青海,他们的语言到唐代还能与契丹人相通,可见从东胡到契丹,都是使用同一语言的人民。所以,契丹语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意义,这等于研究东胡后裔语言的主要干支。”[4]波斯学者拉施特也说:“所有的[哈喇契丹]部落都是游牧民,与蒙古游牧民有亲属关系。他们的语言、外貌和风俗习惯彼此相似。”[5]由此看来,契丹语同中世纪蒙古语相似,二者均源于东胡语言。

契丹语言随着契丹族的消亡而消失了。现时中国史籍中留存下来的契丹语言资料很少,尤其缺少具有明确释义的可供语言学参考的语言材料,所以很难恢复契丹语言的原貌。尽管近数十年来不断有大量的契丹文字资料出土,但由于释读困难,至今尚未能完全解读。虽然如此,通过对史籍所载零星语言资料的分析及借助新近取得的契丹文字研究成果,也略可了解契丹语言的大概。

记录契丹语言资料最多的史籍是《辽史》和宋人叶隆礼撰的《契丹国志》。宋人笔记中也有一些零散的记录。《辽史》中的大量人名、地名、官府名、官职名等资料大都缺乏释义。《辽史·国语解》所收200多条契丹语的词汇,除去地名、官职、官府等专有名词外,真正属于契丹语基本词汇的仅有40多条。《契丹国志》中的许多词汇,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加以使用。根据上述资料,大体上可对契丹语词汇作出如下分析:

(1)绝大部分契丹语词汇已经湮没,无法考证。其中约略可考者,例如:马,义为“人从”;沙里,义为“郎君”;阿主,义为“父祖称”;暴里,义为“恶人名”;梯里已,义为“诸部下官”;尅,官名;拽刺,官名;奇里本,义为“讨平”;女古,义为“金”;阿斯,义为“宽大”;赤失得本,义为“孝”。

(2)不少官职、官府名称来源于突厥语。例如:

夷离堇,即突厥语“俟斤”(irgin)之音转,“俟斤”为突厥官号,契丹语称之为统军马大官,后改为大王。

惕隐,即突厥语“特勤”(tegin)之音转,突厥可汗的子弟称特勤,契丹语为典族属官之义。

于越,即突厥语“兀格”(üge~ge)之音转,突厥语官人、智者之义,契丹语称之为贵官,史载“非有大功者不授”此职。

夷离毕,即突厥语“俟利发”(e~ilitbi~er)之音转,突厥官名,契丹语称之为参知政事或掌刑政官。

林牙,即突厥语之(irilimga),为掌文书之官,契丹语称之为文翰官。

详稳(saün),汉语将军之义,转借自突厥语,契丹语称为诸官府监治长官。

达剌干,即达干(tarqan),突厥语达官之称,契丹语称为县官。

阿札割只(ajahuci),突厥语谋臣之义,契丹语则为位在枢密使下之“墩官”。

梅里,即突厥官职梅录,契丹语用为贵戚官名。

可敦(qatun),突厥皇后之称,契丹语借用,亦称皇后为可敦。

由于契丹曾受突厥、回鹘的统治,受到它们的影响,所以在其国家组织中沿用了许多突厥官号,只是译音和用字不同而已。

(3)契丹语中也杂有女真语成分。例如:

阿点,契丹语“贵”之义。女真语“贵”称作“哈的”(hadi),义同,但词首之“h”音在契丹语中业已消失。

虎斯,契丹语“有力”之义。女真语“力”称作“忽孙”(hūsun),义同。契丹语中词尾收音“-n”已脱落。

孤稳,契丹语“玉”之义。女真语“玉”称作“古温”(gu'un),义同。

塔不也,契丹语之词义不详,多用于人名,如移剌塔不也、萧挞不也等。女真语“塔不也”为“耕田者”之义,疑为被契丹语借用之词。

撒八,契丹语之词义不详,也多见于人名,如金代海陵王年间(公元1149—1161年)起义的契丹人撒八。女真语“撒八”义为“迅速”,可能也是契丹语借用之词。

骨地,契丹语“跪”之义。女真语“跪”称作“灭苦鲁”或“苦鲁”(niakūru),义同。

炒离,契丹语“战”之义。女真语“厮杀”称作“琐里”(sori) ,义同。

以上数例,可以说明契丹语中的女真语成分是两种语言相互影响的结果。

(4)契丹语的词汇还有一个来源则是汉语。契丹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多参用汉法,在官府、官职名称中有许多汉语借词。契丹小字解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利用汉语借词的读音进行语音、音韵方面的综合研究。除了《辽史》等史籍中记录的大量汉语借词外,通过识读契丹大小字,也获得不少汉语借词。例如:

圣宗皇帝,道宗皇帝,仪天太后,太子,大王,郡王,太师,太傅,太保,太尉,金吾大将军,将军,西平郡王夫人,西京副留守,都招讨,王家奴,药师女等。

尽管契丹语湮灭年代已久,绝大部分词汇不能与蒙古语族古今语言进行比较,但经过认真辨识,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词汇的对音关系。例如:

迭烈,也音迭剌、敌烈,是辽代的一个大部落,分布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流域。因强大难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把它析而为二院。此外,辽代也有许多人以“迭烈”取名。此语的语源可能与突厥语族的铁勒部名Terle-Derle有关。在蒙古时期,除了尼鲁温蒙古(即原蒙古人)外,还有突厥化程度较深的部落被称作迭儿列斤(Derlegin)蒙古,二者共同形成了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契丹语中迭烈一词没有词缀—gin,在蒙古语中,通过名词词缀—gin,使这个突厥部落的名称更加蒙古化了。

杓窊,契丹语“鸷鸟”的总称,又音“稍瓦”(owa)。辽朝曾取诸宫及横帐(即皇族宗室)大族的奴隶置“稍瓦石烈”,掌罗捕飞鸟,居辽水东,也称作稍瓦部或鹰坊。辽朝还有杓窊印,以鸷鸟为印纽,取疾速之义,行军诏赐将帅用之。杓窊、稍瓦(owa),比较蒙古语“鸟”之书面语ibaΥu及口语uvuu,义合。

迺,契丹语“正月朔旦”之义。《契丹国志》作“妳離”。迺或妳(nai~ni)义为“正”,比较达斡尔语nai,义为“首”,义同音谐。離(nri)义为“旦”或“日”,蒙古语nara,义为“日”,义同音近。法国学者伯希和曾说契丹语是腭化音很重的蒙古语,这也是一个例证。

里,也作匣列、瞎里(hri),契丹语“复来”之义。比较蒙古书面语qari“回”及口语hri,音义俱合,惟契丹语中的、匣、瞎三字都代表着很重的腭化音。

其他如“讨赛咿”,契丹语义为“端五”;“赛咿奢”,契丹语义为“中元节”;“鹘里”,契丹语义为“偷盗”;“阿庐朵里”(或称阿鲁敦),契丹语义为“显贵”……等,不再详述。

通过以上对契丹语词汇的分析,可以看出契丹语中有突厥语、女真语和汉语等多种成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成分中,主要的成分大多同于或近似于蒙古语族的语言成分。这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契丹语代表着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中的一个语支。

契丹语词汇的资料,除上述者外,还有清代编写的《三史语解》,其中《辽史语解》尽管收词较多,但释词武断主观,缺少证据,很难作为可靠的语汇资料加以利用。此外,《契丹国志》卷二四收入《余尚书北语诗》和《刁奉使北语诗》,这两首诗中有一些独特的契丹语词汇,读之饶有风趣,今抄录如下:

《余尚书北语诗》

余靖尚书使契丹,为北语诗,契丹爰之;再往,益亲。余诗云:

夜筵设罢(侈盛也)臣拜洗(受赐也),

两朝厥荷(通好也)情斡勒(厚重也)。

微臣稚鲁(拜舞也)视若统(福佑也),

圣寿铁摆(嵩高也)俱可忒(无极也)。

国主举大杯,谓余曰:“能道比,为卿饮。”复举之,

国主大笑,遂为

《刁奉使北语诗》

刁约使契丹,为北语诗云:

押燕移离毕(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

看房贺跋支(贺跋支,如执政防阁)。

饯行三匹裂(匹裂,似小木罂,以木为之,加黄漆),

密赐十貔貍(形如鼠而大,穴居,食粱,嗜肉,

北朝为珍膳,味如豚肉而脆)。

契丹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一种语言,其语法结构不同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丙志卷十八中有一段关于契丹语法特点的记载:

“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顷奉使金国时,授伴副使秘书少监王补每为予言以为笑。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补,锦州人,亦一契丹也。”

一首诗在不同的语言里,其语法结构表现得如此截然不同。契丹人作此诗时用宾谓结构,用词也显出典型的阿尔泰语系语言特点。

通过对契丹语资料,尤其通过对契丹小字语音材料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语音特点:

(1)契丹语中有d、t不分的现象,如“塔不也”作“挞不也”。

(2)契丹语中有不分的现象,从契丹小字的解读实践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3)契丹语也有g、k、h不分及p、f不分的现象。

(4)契丹语中没有卷舌音位,而代替它的则是舌叶与齿龈后部塞擦音和清擦音。

(5)契丹语与蒙古语相比较,腭音显得很重。由于前列元音较发达,所以影响辅音发生腭化。

(6)根据与蒙古语同音词的比较结果,契丹语名词中不存在词末鼻音-n。

(7)契丹语有明显的元音和谐规律。这种元音和谐涉及舌位的前后和唇形的圆展。

通过对契丹语词汇的分析,尤其通过对契丹小字的研究,目前,对契丹语的形态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契丹语词汇多为多音节,词法严密,词类完备,名词有“数”、“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其形态及语法形式是通过在词根上连缀各种附加成分来实现的。

第二,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确定“格”的范畴,有“所有格”、“时位格”、“造格”;名词复数形式是由若干“复数词缀”来表示,而且复数词缀的使用,要比蒙古语严格得多。在被“数词”限定的表示复数名词的词干上,还要缀复数附加成分。这一点是不同于现代蒙古语,而却与中世纪的蒙古语相似。

    注解:

    [1] 第一次是突厥人用Tabgac(桃花石,或谓即“拓跋”之音译)一词作为“中国”的称谓,详见上文(五)突厥的语言文字。

    [2] 清格尔泰等《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 转引自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所引王尧译藏文《北域诸君主王统表》。亦文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

    [4] 同前亦邻真一文。

    [5] 拉施特《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本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