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山遗址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凉城县永兴镇北5公里的老虎山南坡,这里北依蛮汗山,南临与岱海相连的低洼地带。这个遗址是1980年发现的,1982~1983年先后进行发掘,共发掘清理房子57座、灰坑17个、墓葬3座、窑址3座,以及解剖遗址四周的石围墙3处[1]。遗址略呈簸箕状,北高南低,总面积
约13万平方米。在石围墙内高低不等的山坡台地上,排列有以两三间为一组的房子,门向东南,窑址在石围墙外西南。出土一批石、骨、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这是一处相当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遗址。1984、1986年先后又对遗址进行两次发掘,经过大面积铲探和揭露,大体摸清了聚落内部的布局。根据地层堆积、叠压和打破关系,以及对遗物、遗迹的分析,可分为一脉相承发展起来的二期遗存,但是这二期遗存均相当中原龙山文化早期。老虎山遗址出土的一套完整的器物群和主要器物发展序列,在内蒙古中南部,尤其是岱海地区,代表了相当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具有地方特征的遗存。这些代表性器物,是本区相当仰韶文化晚期同类器物的延续。从目前来看,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与早于它的海生不浪文化和晚于它的朱开沟文化大体相同。
老虎山遗址的一期遗存,房子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居住面为经烧烤的黄色黏土,下面垫有一层黄沙,个别的垫料姜石碎块,灶基本在房子正中,形状不够规则,灶面铺有石板,有的房子在靠近墙壁处设有壁灶。房子均未发现柱子洞,门多向东南。灰坑有圆形筒状和不规则状两种。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琢制(细石器)和打制三种。细石器较多,大型打制石器只发现与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旧石器石器制造场出土相似的龟背形刮削器。石器中以两侧带缺口石刀和高三角形燧石的石镞最有代表性。骨器有骨锥和骨针。陶器主要是手制的,陶胎一般粗厚,器壁厚薄也不均匀。陶色以褐陶为多,灰陶次之。纹饰以横饰或横斜饰篮纹为多数,绳纹次之。陶器器形多为平底器和小平底器,泥质陶器主要有高领罐、曲腹盆、斜腹盆和折腹豆等。炊具以夹砂陶罐为主,有双耳素面罐、花边口沿罐。炊具中出现了三足器、尖底和圆底。陶器盛行器口厚缘唇和用泥条附加堆纹加厚口沿的作风。
老虎山遗址的二期遗存,房子多为平面呈“凸”字形半地穴式白灰面建筑,门向主要依地形而定,多为东南或西南,个别的向东。房子正中有圆形或圆角方形地面灶,灶面微出地表,有的灶外饰一周黑彩,壁灶少见。房子的居住面和墙壁均先抹一层黑色草拌泥土,并在上面抹一层白灰面。灶内某一侧有柱子洞一个,洞内多填有碎陶片。因二期房子多分布在台地坡下,水土流失严重,故房子多暴露在地表。根据发掘情况来看,这些房子普遍是两三间为一组,整齐地排列在台地各高低不同的坡上。灰坑与一期遗存一样,有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种。遗物也是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和琢制(细石器)两种,不见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的数量仍较多,约占全部石器的30%。二期遗存流行长方形或半月形有孔石刀和矮三角形燧石的石镞。此外还有骨凿、牙饰等。陶器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增加。陶色也仍以褐陶为多,但灰陶比例相对增加。纹饰是篮纹减少,而绳纹增加。炊具除各式灰砂罐外,新出现了飌。各种罐的口沿外侈或外卷,颈内缘圆滑,虽然仍有厚缘唇器物,但是缘唇却较宽而薄。出现器口用泥条附加堆纹加厚后又拍平,因而痕迹不明显。总的来看,一期遗存与二期遗存的陶器变化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二期遗存还发现陶窑,为由窑室、火口、火膛、火道以及窑箅等构成的圆形陶窑。在二期遗存中较为重要的是围在遗址四周的石墙建筑。遗址的北部和东北部的石围墙保存比较好,西墙和南墙多遭破坏,但仍可看出石围墙的大体走向。石墙残高0.5米,墙宽1米。石围墙是依山势修建的,呈不规则的簸箕状,上部窄,下部宽。整个围墙西北至东南380米,东北至西南310米。在石围墙的西北角、山的顶部还连建有一方形石墙。经解剖来看,石围墙是用自然石块交错垒砌而成,石缝中间垫有黄土。石围墙内壁整齐,外壁倾斜。
老虎山一二期文化遗存与邻近地区同期文化相比较,反映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相当中原龙山早期文化与关中、晋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的文化是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中原庙底沟二期文化中流行炊具用鼎、釜、灶,在晋南和河北北部均可见到,而老虎山这里却没有。老虎山一二期文化遗存中发达的附加堆纹和袋足器,则是其他地区少见的。斝(音甲)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以平底器为炊具的习俗,增强了熟食程度,这对人类大脑的发展很重要。因此,这种袋足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老虎山遗址中,炊具尖底→圆底→式鬲的发展谱系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完成的,这对探讨鬲(音力)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标本。老虎山遗址的大型石围墙建筑,在内蒙古中南部虽说不是惟一的发现,但它保存较完整却是很难得的,是内蒙古中南部继海生不浪文化之后,兴起的石围墙聚落遗址中的代表。有的学者将其命名为“老虎山文化”,认为它是内蒙古中南部相当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并认为老虎山文化又分有地域特点的亚区类型,如“老虎山类型”、“阿善类型”等类型,还认为鄂尔多斯西南部可能还存在一种文化类型[2]。也有的学者虽然表示赞同,但认为老虎山文化是代表了岱海周围老虎山、园子沟、西白玉、板城等遗址群,而与阿善三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与相距不远的庙子沟遗址出土遗物应该有渊源关系,但其间却有缺环[3]。总之,老虎山遗址的遗存是相当中原龙山文化早期的代表性文化,对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1] 田广金《凉城县老虎山遗址1982-1983年发掘简报》,载《内蒙古文物考古》1988年第4期。
[2]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研究》,载《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洋出版社,1991年。
[3]
魏坚、崔璇《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载《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