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史前文化
白泥窑子遗址


   白泥窑子遗址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乡东北白泥窑子村,在白泥窑子沟两侧分布有多处遗址。考古工作者从1958年发现遗址以来,先后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并发表了不少文章,认为这个遗址属仰韶文化和细石器时代文化,或认为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总之,都以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来判断。80年代考

古工作者又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对白泥窑子遗址的文化内涵重新认识,明确提出这里的遗物、遗迹是内蒙古中南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白泥窑子遗址有五种文化类型,除沙峁疙旦类型属夏代至早商时代文化外,其余四种文化类型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1]。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这四种文化类型。

第一种文化遗存,发现有房子和陶器、石器,时代相当中原仰韶文化早、中期,白泥窑子中期标本测定碳十四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130年。房子为方形浅地穴式,斜坡式门道,陶器以泥质、夹砂红陶为主,极少有褐陶、灰陶。泥质陶火候较高,夹砂陶火候不均也较低,陶器均为手制。陶器纹饰以线纹为主,还有弦纹、泥饼和长条附加堆纹,以及花草、宽带状、网状等黑彩、褐彩。器形有小口尖底瓶、夹砂罐、盆、黑彩钵、敛口瓮、杯鼓状和哑铃形火种炉等,不见鼎、釜、灶、壶一类的器形和仿动物纹彩绘,也未见红彩。与这种文化相同的遗存在包头阿善和西园遗址、岱海地区红台坡下、王墓山下遗址、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以及准格尔旗的官地、鲁家坡、阳湾等地遗址都已发掘到。据调查资料所知,内蒙古中南部相当仰韶文化早、中期遗存的分布范围很广阔,北起大青山南麓的台地,南至山西、陕西交界处,西南达鄂尔多斯的鄂托克前旗境内,东北逾阴山至商都县和苏尼特右旗。在准格尔旗阳湾遗址还发现在居住地附近的早期墓葬,用石板砌成棺椁埋葬死者,以单人葬为主,并见有双人或多人葬,葬式仰身直肢,多无随葬品。这种文化是内蒙古中南部目前所知最早的定居农耕文化。有的学者认为白泥窑子第一种文化遗存是中原仰韶文化由南向北的延伸。而大量的实物资料证明,内蒙古中南部相当仰韶早、中期文化遗存,在形成中就有自身明显的特征,并有独特的传承关系,邻近文化的影响不是主体,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学术界有的学者建议将这种文化称之为“白泥窑子文化”。文化命名目前尚未定论,还在讨论中。

第二种文化遗存,发现房子、灰坑、防护沟和陶器、石器、陶质工具和骨角器等。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这种文化就是70年代提出的海生不浪类型文化。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房子平面呈方形浅地穴式,房内前后两个灶。前灶为圆直穴平底灶,后灶为设有灶坎的地面灶。房内后墙有柱洞。窑多为方形筒状,少量为椭圆筒状。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褐陶为主,灰、褐、红色多变,均为手制。泥质陶以素面磨光为主,或施陶衣,很少施彩,仅瓶上有篮纹。夹砂陶以绳纹和条状附加堆纹为主。彩陶多褐、赭色,少红、黑彩,多施复彩,有内彩,纹样繁缛多变。典型陶器型有大口瓮、小口双耳瓮、鼓腹罐、折腹钵、敞口长颈瓶等。工具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和骨角器等。石器以磨制为主。目前内蒙古中南部调查、发掘的含这种文化遗存的遗址已达50处左右,其中典型遗址和有层位关系的遗址有包头的阿善遗址、西园遗址、察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以及准格尔旗的官地、白草塔等遗址。这种文化分布很广,目前在鄂尔多斯的腹地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东胜市、达拉特旗以及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等地都有遗址点,乌兰察布盟分布也很广,凉城县、察右前旗、兴和县、商都县和丰镇市等都发现了这种文化的遗址点,可见这种文化遗存在内蒙古中南部分布是较密集的,这些遗址点相互之间也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应同属海生不浪类型文化。过去曾一概认为是中原的仰韶文化,经白泥窑子第二种文化的发现,再一次证实并丰富了海生不浪类型文化,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该文化的特征、内涵、分布及其发展。特别是白泥窑子L点遗址的发掘,找到了海生不浪类型文化的层位,它被叠压在白泥窑子第三种文化之下[2]。这种文化是内蒙古中南部在相当仰韶文化晚期时,在本地区的原始文化基础上,吸收了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等类型以及燕山北的红山文化等因素,逐渐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而且完全有别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文化类型,学术界都同意应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有的学者提出以最早提出的海生不浪遗址命名,称为“海生不浪文化”,有的学者建议以发掘面积大、遗存丰富、内涵单纯的庙子沟遗址命名为“庙子沟文化”。这种文化又因地域的差异而分为阿善类型、白泥窑子类型以及庙子沟类型。目前学术界对这种文化的命名尚未定论,这里暂称之为“海生不浪文化”。

第三种文化遗存,发现有房子、灰坑和墓葬以及陶器、石器和骨角器,时代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房子和墓葬发现均较少。陶器以灰陶为主,其中泥质占80%、砂质占10%,其余还有少量的泥质褐陶、黑陶和砂质白陶。砂质陶均为炊具,多为手制,口沿经慢轮修整,器底与器耳多是后附加上的,故易脱落。陶器花纹以篮纹为主,还有条状或小泥圈的附加堆纹、压印纹和方格纹。主要器形有敛口瓮、矮领双耳罐、敞口宽沿盆、折腹罐、折腹钵、侈口折肩罐和器盖等。工具发现不多,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和骨角器,具体有砍砸器、石刀、石珠、石杵、石球、磨石、磨棒、磨盘、陶刀、骨锥和骨匕等。这种文化与包头阿善遗址三期文化相似,应为同一时期的同一种文化。

第四种文化遗存,发现房子和灰坑、陶器、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制品和骨器。这是从白泥窑子遗址二、三、四种文化的三层地层的迭压关系中分别出来的一种新文化,经与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相比较,这种文化的时代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这种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房子宽大于进深,居住面有平整的“白灰面”和方形浅灶坑,柱洞填垫石块和碎陶片。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灰陶为主。陶器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主,此外还有划纹、弦纹和压印纹。陶器制作为泥圈盘筑和模制,陶器上盛行器NFDB5,但未见有拱形器耳。典型的器形有敛口广肩瓮、大口直腹瓮、折肩罐、大口尊、镂孔豆、尖裆、尖裆、侈口鬲、方杯等。这种文化与白泥窑子第三种文化、阿善三期文化以及大口二期文化等截然不同,但这里的瓮、侈口鬲、尖裆、大口尊、折肩罐等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口遗址中的大口一期文化相同。大口一期文化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因此白泥窑子第四种文化时代处于中原龙山文化、鬲共存时代,故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

    注解:

    [1] 崔璇《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第88、89页,中国考古学会编,并见《考古》1988年第2期。

    [2] 崔璇《内蒙古清水河白泥窑子L点发掘简报》,载《考古》1988年第2期。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