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十二三岁时,轻轻地,向天真活泼的童年挥手告别;悄悄地,在心灵的门户上挂上青春的钢锁。随着身体长高、第二性征出现,开始有了自尊、有了主见、有了喜悦、有了苦恼、有了……其中一个特殊的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
——许传利
当孩子从童年到青少年的过渡期中,如果家长没有解读孩子的这些“心”变化,仍对其管头管脚,使其“自我意识”得不到充分体现,必然导致孩子的不满和反感,造成管束与抗争的矛盾,使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许传利
家长要了解并能理解孩子这种“仇亲期”的特殊心理变化,认识到孩子并非有意与你作对或有意气你,而是他要体现他那不成熟的“自我意识”,对孩子的对抗应不气不恼,平静地对待。
——许传利
渴望自主是他们该阶段的主旋律。因此,要主动给孩子创造体现“自我意识”的机会,如尊重他们的独立愿望,尊重他们与同龄伙伴的友谊等。
——许传利
刚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是拉着七彩变幻的理想魔杖,迈着自信而又蹒跚的脚步,难免有走错路的时候,因此家长切不可粗暴地指责,更不需要你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理性的家长只是告诉他们“挫折是成长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即可。这样反而容易促使他们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走向自信和成熟。
——许传利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邱新光
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邱新光
孩子在和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邱新光
孩子一般都不喜欢攀比的妈妈,这样的妈妈总希望孩子做得很出色,让孩子背负上沉重的负担。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
——王燕
玩是儿童的天性,整天让孩子学这学那,剥夺了他们玩的时间和权利,必然成为不受欢迎的妈妈。
——王燕
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而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妈妈对待孩子应该有耐心。
——王燕
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善于从兴趣迷恋中观察推测出孩子的潜能及其价值,从而实现对孩子未来成才取向的基本判断,为更好地培养孩子提供有利的条件。
——张振学
孩子,既简单又复杂。说他简单,因为他们天真幼稚,纯洁无瑕;说他复杂,因为他们有许多心理活动,大人往往不理解。关心孩子的成长,就要关心孩子的想像力。因为孩子的丰富想像亦即遐想,会成为未来成才的希望。
——张振学
孩子的创造力及想像是随机的,所以家长要随时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并给予适合的解释和帮助。
——王壮凌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最强的一面,家长应该找出它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
——梁建中
孩子就是孩子,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能控制自己长时间做某件事情,可孩子就不行了,他必须是乐意做某些事情才行,必须有兴趣才行。
——魏海峰
子女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相应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一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必然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作为家长,在教养子女的全过程中还是多点“良性刺激”好!
——邹艳芬
孩子如果长期处于某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虑、悲伤中,体内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被打乱,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洪军
孩子的情绪状态还会影响他的各种活动。如果某种活动与愉快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孩子就很乐意参加,而且有兴趣,反之则会引起孩子的厌恶和拒绝。
——洪军
家长不仅要看孩子的生理年龄如何施教,还要从孩子的心理年龄考虑如何疏导。
——自强
如果两岁的孩子还不能好好地和小朋友一起和睦地玩,不要认为这孩子没有友好心,因为这是由于孩子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感情造成的。做妈妈的应尽量来了解孩子的精神成长的过程。
——邱新光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季卫华
花些时间详实地认识孩子的世界,考虑哪些是你要坚持的,哪些则否。
——王文婷
孩子不喜欢与大人有相同的感觉,身为家长要传达对这种需求的谅解。让他们感到“被了解”,有助于建立亲子间的信赖关系。
——王文婷
孩提时代是一个人的“外界获得”时代。这时的孩子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都想探个究竟。
——章剑和
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特长一定要好好加以培养。父母和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使小时候显露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不至于被埋没。
——章剑和
孩子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孩子有了这种自豪感,便能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
——李忠东
网页编辑:高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