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 专题导语 | 管理卷 | 教师卷 | 家教卷 | 学生卷 | 附录
 
主体教育
《教育箴言•管理卷》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主体是主客体关系中行动着的人,是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中存在和活动着的人,是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人。

育箴言    

    主体的基本含义是具体社会环境中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能动的行动者。主体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即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

教育箴言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为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教育箴言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形态,是在主动选择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超越。

教育箴言    

    发展人的主体性并不必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相反,通过主体教育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尊重个性、体验成功等教学策略,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箴言    

    所谓主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依靠主体培养主体的教育,具体说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二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他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三是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

教育箴言    

    主体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它在价值论上所关注的提高人的主体性的问题,仍是当今社会的根本问题。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个人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教育箴言    

    主体教育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高的目标定位。

教育箴言    

    主体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不是实施素质教育若干模式中的一种。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育箴言    

    如果把学生学知识比做过河,老师总是习惯背着、抱着学生走。认为学生试着下水自己趟一趟,还不如老师背过去省事。久而久之,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教育箴言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窗边的小豆》书中巴学园里的    

小林校长说    

    无山之巍峨,不好选择一方平地;无海之壮阔,不妨欣赏一条小溪。大千世界,职业种种,生命形式千姿百态,只要把一技之长发展到极致,就有望征服成功的巅峰,摘取胜利的桂冠。

——张端奎    

    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谓个性就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

——朱永新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积累智慧与洞察力的场所,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学校应该成为丰富人生体验的历程。

教育箴言    

    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就应该把成长与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充分尊重和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自觉性,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自觉地走“正路”而不走“歪路”。

教育箴言    

    把办学权还给校长,把教学权还给老师,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杨瑞清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惟师而尊,惟权威而尊,惟书本而尊,学生即使发现了问题、错误,也不敢指出。这样的学生只会人云亦云,何谈个性化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提高呢?所以,我们应提倡尊上而不惟上的教育。

——熊雪芸    

    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刘彦妤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教育箴言    

    课堂不只是灌输知识的地方,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来体验和创造的舞台。

教育箴言    

    人是世界上惟一主动追求发展的存在物。或者说,人的存在乃是一种发展的存在,不断超越的存在,主体性的存在。

教育箴言    

    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谋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箴言    

    所谓个性化,是相对于人的共性化、模式化、标准化而言的,即每个人在融入社会的时候都应该而且必须追求并保持着独特的人格、思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

教育箴言    

    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无论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还是创新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离不开学生的大脑乃至整个身心的“到场”。

教育箴言    

    老师对孩子的不尊重、恶语相向、讽刺、挖苦,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造成孩子对老师的恨和畏惧。

教育警语    

    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

 [美国]弗格森    

网页编辑:高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