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渔民整天在水上作业,与风浪为伴,对大自然有很大的依赖性。行船能否平安,捕鱼是否丰收,大部分靠的是运气。这种对大自然的变幻无穷产生的神秘莫测的心理,久而久之便演变为一种信仰习俗。
鄱阳湖渔民的信仰,是一种多神信仰,具有中国民间信仰的普遍特点,即信仰的庞杂性、
虚构性、附会性和含混性。
(一)晏公信仰
鄱阳湖滨的波阳县西部管驿前村有一座晏公庙,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管驿前的渔民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庆贺晏公诞日。这一天,渔民们要去庙里进香、放炮,还要抬晏公菩萨出行。请来戏班演戏酬神,往往要连续几个晚上方才罢休。
每逢新船下水,或者年节喜事,渔民们都要到晏公庙焚烧香烛,燃放鞭炮,给晏公披红挂彩。这一习俗自明初至今,沿袭了六百余年。
晏公名戌仔,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今樟树市)人。相传他身材魁梧,相貌不凡。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以打抱不平、惩恶扬善而闻名于乡里。元朝初年,戌仔被选为文锦局堂长,于归途中病逝于船上。戌仔去世后,家乡父老有感于他生前的善行义举,为他立了庙。每逢年节或他的生辰忌日,都前往祭祀。当时,不仅渔民作业水上,樟树药帮和临清木帮外出做生意走的也是水路。每逢波涛汹涌,船将倾覆之时,人们便叩头祝祷,请晏公保佑,渐渐地演变为民间水神。
晏公进一步神化,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加封有关。民间传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交战,船要倾覆。危急关头,晏公显灵,救了朱元璋。为此,朱元璋封晏公为“显应平浪侯”。
又传说,晏公还变为老渔翁,指点人们钓起经常掏塌沿江大堤的猪婆龙。因此,明太祖又加封晏公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并命有关官员前往祭祀。这以后,各地都兴建了晏公庙,晏公也就成了鄱阳湖渔民的保护神。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