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民情风俗
药墟、药市的发展


    唐宋时代,樟树镇的药材交易已初具规模,有专门进行药材交易的墟场,药商在此立一石碑,上刻“药墟”二字,作为标志。南宋宝六年(1258年),始建“药师院”,每逢九月,在附近开药市,从此获“药市”称誉。明代成化年间,赣江航道移动,在樟树与袁河交汇,增强了樟树的港口地位,使药材集散规

模扩大,成了名噪一时的“药码头”。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年),樟树药业再度进入兴盛时期,码头上终年帆樯林立,大街小巷生意兴隆,航运贸易的繁忙推动了药业的兴隆。

大批外地药商涌来樟树交易,需求经纪人;大量药材转运到樟树,需要栈房贮存。于是,以代客买卖、贮运的药材栈行便应运而生。樟树有句俗语:“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硫磺。”这是当年药材行兴盛景况的写照。

由于各地药材云集樟树,本地药业空前发达,樟树药材应有尽有,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与河北安国齐名,并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