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江西源远流长,影响深广。
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中期,而它的前身是方术、巫术。所以道教徒善于画符念咒,祭神驱鬼。道教乐生,追求长寿,精于熬炼丹药,练习气功,祈望永存世间,升天当神仙。
江西是道教名区。龙虎山一向视为天师通
祖庭,崇祀许真君建造万寿宫,成为江西人的标记闻名于世。先秦,有匡庐兄弟入庐山修道、洪崖先生在西山(南昌西北部)修道的传说。秦末,孔丘明等十人避乱过江,经庐山至玉笥山(今江西峡江县境),隐居修道,是为赣中最早的道徒。汉朝,又有梅子真修道于玉笥山的记述。
东汉中期,在河北、山东地区有太平道,在巴蜀地区有五斗米道流传,这两派道教组织都领导过农民起义,又都遭东汉王朝镇压,但其影响长留民间。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又称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在蜀地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作道书24篇,凡信奉者纳五斗米以为活动资金,故称“五斗米道”。后来道徒尊张陵为“天师”,五斗米道又称为“天师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传播天师道教。大约在三国吴时期,张陵曾孙张盛从蜀中迁来江西贵溪县龙虎山,定居落籍,坚持传播天师道,世代承袭为天师。此后龙虎山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天师道教的中心。
葛玄、葛洪祖孙,是江西道教传说中的祖师人物。传说他们曾到清江(今樟树市)閤皂山、新干玉笥山(在今峡江)炼丹修道,以后这两地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见于记载的最早的道教宫观也在这附近出现,即泰和县崇道观,永丰县梅溪观、冲虚观、泰和观,都始建于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史称,葛玄是丹扬句容人,在三国“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翁,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葛洪是葛玄侄孙,又向郑隐学道,“悉得其法”[1]。江西境内有关葛玄、葛洪修道炼丹的古迹不少,如赣东北的铅山县南部有葛仙山,上有葛仙祠,殿宇大小共17幢,附近有仙井、试剑石、飞升台等古迹十余处,传说都与葛仙翁有关。该山祠的声望播及闽浙皖赣四省,附近百姓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日至十月初一日上山祭祀朝拜,鼓乐笙箫不绝,争先恐后如狂。
赣中的閤皂山(今樟树市东南隅),传说葛玄于东汉末在此悟道修道,三国吴赤乌年间复来此建卧云庵。其后,葛洪又来此修道,后人建“葛仙祠”祭祀他。山上不少古迹,如丹井、洗药池、捣药臼等都与他们有关。閤皂山发展成“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士大夫川浮陆走,无不迂途而至”[2]。葛洪著《抱朴子》曰:“求仙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可见神仙之事与圣贤儒学,也是相互为用的,所以历代封建王朝都尽力扶持其发展。
许逊道术的传播,是江西道教的另一大派系,更具有江西地方的特色。(详下节)
南北朝时期的庐山,是道教在江南的活动中心地之一。当时北方有寇谦之为首的北天师道,南方有陆修静为代表的南天师道。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吴兴人。他年轻时即笃信道教,潜心研习道教经籍符,于宋大明五年(461年)来庐山,在山的东南麓建简寂观居住。他继承张陵、葛玄的主张,吸收儒家宗法和礼教思想,制定了道教徒的斋戒仪式,使道教的传承方式和徒众的生活走上程式化的轨道。又搜集道教的有关著述,编纂成《三洞经书目录》1
090卷[3],成为历史上最早的道教大丛书,即《道藏》。其内容除经典理论、符图册之外,还有医药、天文历法方面的著述。他的简寂观内建有道藏阁,将收集到的大量书册以“龙箧贮之”,相当讲究。后来,这间道教的最大的图书馆毁于大火。
庐山除简寂观之外,这个时期还有齐永明元年(483年)建的祥符观,梁大同二年(536年)建的先天观、景德观。其他地方建的道教宫观计13所,分布在新建、奉新、萍乡、峡江、余干、都昌、安义、德安、彭泽、南康等10县。
注解:
[1] 《晋书》卷72,《葛洪传》。
[2] 周必大:《崇真宫记》。
[3]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第106页载:宋泰始七年(471年)明帝召见陆修静,问以道家经籍情况,陆回答说:“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十八卷犹在天宫。”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