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者对张天师道教的扶持尤为突出。张天师对元统治者也很忠顺,在元军进入江西之前他们便接上了关系。崖山海战、南宋小朝廷结束之前20年,张天师即对忽必烈的使者预言:“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至元十二、十三年,第36代天师张宗演便去朝拜元世祖忽必烈。[1]天师的政治押赌获胜,忽必烈以
“神仙之言验于今”论功行赏,“命主领江南道教”。张天师从此登上政治顶峰,成了江南道教界的首领。
张宗演的儿子张与棣、与材,承嗣为第37、38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事。张与材后来又得到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以及金印等官爵权力。延祐四年(1317年),第39代天师张嗣成除依旧承袭掌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之外,徽号增至8个字,称为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这时的张天师已是元朝皇帝的亲信大臣,皇宫内面禳灾祈福的道场法事,多由张天师主持进行。张天师回到江西地方,威风八面,豪盛无比,致使地方官气愤地弹劾:“今张天师纵情姬爱,广置田庄,招揽权势,凌烁官府,乃江南一大豪霸也。”[2]张天师挟政治与道教特权祸害地方的劣迹,不只是在元朝,也延及后世。
藉张天师而飞黄腾达的道士,莫过于张留孙、吴全节师徒。张留孙是贵溪县人,少年入龙虎山为道士,至元十二年(1275年)随侍张宗演入朝,被忽必烈看中,留住京师,主办道场。曾为皇后解梦,博得皇帝皇后高兴,获赐上卿,特为建崇真宫居住。尔后,又命为“玄教宗师”,出任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悉主淮东、淮西、荆襄等处道教,权势涉及的地域已很广阔。后来,世祖忽必烈欲命完泽为中书省丞相,也命张留孙卜筮以验吉凶,可见倚重之深。成宗皇帝以后,张留孙更受敬重,赐号玄教大宗师、大道人,进开府仪同三司。其父赐官江东道同知宣慰司事,又追封其祖宗三代皆为魏国公,俱官一品。张留孙死后,赠为“道祖神德真君”。他生前身后的官爵荣耀,说明他对元朝皇室和统治政策的影响,不在张天师及其他大臣之下。
吴全节,饶州安仁(今余江县)人,13岁入龙虎山,师从张留孙学道。后跟随至大都。成宗行幸,他必侍从,授为玄教嗣师。张留孙卒,他升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将张天师、张留孙的职权完全接掌下来。有元一代,天师道的师徒三代人位居显要,统领了朝廷上、皇宫内与江淮荆襄地方的道教活动。这批首脑人物投效朝廷,忠顺于权贵,身价倍增,龙虎山道教在地方的活动,更加恣肆泛滥,渗入生活各个领域。
下延明清两代,龙虎山张天师的官爵权位被削减,而其骄横气焰仍旧嚣张;作为宗教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充当豪霸的劣迹频遭纠弹。明太祖禁其称“天师”,只能称“正一嗣教真人”。宪宗朝,真人张元吉“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3],被告发,械送京师,杖打一百,发配充军。嘉靖、万历时期的张真人仍旧不安分,屡遭地方官的弹劾。隆庆(1567—1572年)中,降其官品为六品。
清朝对张真人的活动有明确的限制。顺治年间,清世祖命张应京(第52代天师)袭职为“真人”,掌理道,划定其权势范围:“尔其申饬教规,遵行正道。其附山本教族属,贤愚不同,悉听纠察,此外不得干预。尔犹宜法祖奉道,谨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约该管员役,俾之一守法纪,毋致生事。”[4]张天师对清朝统治忠顺服从,在地方依然是享有特权的官绅大富豪,不过权力限制在顺治皇帝划定的范围之内。
注解:
[1] 《元史》卷9,《世祖纪》六;卷202,《释老传》。
[2] 《历代名臣奏议》卷67,《治道·郑介夫大德七年奏议》。
[3] 《明史》卷299,《张正常传》。
[4]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9,《选举六·道教》。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