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明忠孝道是道教的一个支派,创始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许逊被尊称为“忠孝神仙”,他强调的忠孝大道、利物济民的教导久已传承于世。到了唐宋时代,儒佛道三家合流,“理学”逐渐形成,禅宗宣扬“君臣五位论”,思想界呼唤复归传统伦理道德和纲常秩序。建炎、绍兴年间,战事
剧烈,赵构的南宋朝廷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正是这种社会政治与思想背景,促成了净明忠孝道的诞生。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托言许真君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于他,传给他“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他在万寿宫建筑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
“净明忠孝”的基本要点,据《飞仙度人经法》称:“无忘鉴水,鉴者喻心,水者喻性。心明则万物皆照,性净则五浊不归。”又曰:“无忘八极”,即忠者钦之极,孝者顺之极,廉者清之极,谨者戒之极,宽者广之极,裕者乐之极,容者和之极,忍者智之极。八极以忠孝居先,所以强调“凡持净明法者,当自畏惧,逐日恭敬君上,孝悌六亲,刻苦修行”。《净明入道品》中强调“务在济物,见他人之父,见他人之母,如我父母,矜老恤孤,怜贫恤病”,“务在廉平,居官者无恃富贵,居贫者莫羞贫贱,秉公安分,毫发无私”。他们在教导人们励行忠孝的时候,侧重点是每个人的品德修炼,撇开了封建等级统治一面。与此同时,还有多种多样的符,照样推行以符咒语为人治病消灾。
何真公的净明主张流传到南宋后期,“其法浸微”。元初时道士刘玉对净明教义教法加以整理改造,重振宗风,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刘玉,建昌县(今永修)人,后迁居西山万寿宫附近。他笃志道教,兼通朱陆学说,吸取理学思想,对净明道进行了整理改造。他说:“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净明大教是正心修身之学,非区区世俗所谓修炼精气之说也。正心修身,是教世人整理性天心地功夫。”他告诫人们“惩忿窒欲”,切忌“纵忿恣欲”,严防“本自光明”人性被触染了。在修炼方法上主张简明,去除繁多的符,只有“炼度一符”。不要早晚不停地诵经,“一心日以改过崇行为第一义,道不远矣,胜于念千百卷经文”。他还抛弃繁缛的祈祷仪式,认为只要“惩忿窒欲,不昧心天,则一旦有求于天,举念便是”。
刘玉革除原来繁琐的修炼程式,将正心修身、惩忿窒欲的理学修养功夫引进来,为求“改过崇行”见效。他创立“日知录”、“功过格”的生活规范,要求道徒逐日反省,检查言行。忠,不仅是对当朝君主,还包括“主宰万神的心君”;孝,不仅是对自己父母,还有他人之父母。他还认为,修炼净明道法的关键是:“忠孝雷霆,心地上顿悟本净元明,性天中力行真忠真孝”,就可以达到“拔宅飞腾”成仙的境界。
刘玉整理后的“忠孝大法”,归结到一点就是他说的“书之行也,乃权法也,实法者一而已矣。何谓一?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恕,瞿昙之大乘,同此一也”[1],是儒释道合流的一个成果。经他整理的净明道教理教法,由其弟子黄元吉编辑为《净明忠孝全书》。[2]
净明忠孝道奉许逊为祖师,将儒家的伦理、佛家的救世、道家的成仙糅合为一,在元朝传播颇盛,著名的传人有丰城黄元吉、吉安徐慧、安福赵宜真、临川朱思本、赣州刘渊然等。明代以后与龙虎山正一天师道混融,自家的特色逐渐消退。
注解:
[1] 《刘玉语录》。
[2] 参见章文焕:《中华人杰许真君》,第三篇第一章《净明忠孝教派》。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