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江西崛起了一位被后人称之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巨匠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清远道人、玉茗堂主,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诗礼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广博,文思敏捷,“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
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诸书”[1]。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著名学者罗汝芳回家乡南城省亲讲学,他前往求学听课。明代统治者强调的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王阳明则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说,认为封建伦理道德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良知”,唤醒这种良知,便可以有效地维系民心。王阳明这一理论的初衷,本是想建立一套更完备、更有实效的理论体系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对封建正统思想的绝对权威起了动摇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发展和传播中,被称之为“左派王学”的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将它发挥到了极端,罗汝芳便是“泰州学派”的著名传人。这一次求学,罗汝芳敢于突破程朱理学樊笼、追求思想解放的叛逆精神,给了汤显祖很深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决定了他后来的文艺思想和创作道路。
隆庆四年(1570年),21岁的汤显祖在江西乡试中以第八名中举。他夜宿西山云峰寺,不慎将一枚莲簪坠于池中,便在寺壁上题诗二首。这两首诗后来被云游至西山的达观禅师看到,认为汤显祖与佛有缘。达观是当时极负盛名的禅僧,他对程朱理学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这一事件,后来也对汤显祖的人生与创作道路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隆庆五年(1571年)和万历二年(1574年),汤显祖曾两次赴试,但都落榜。万历四年,他游历到安徽宣城,与著名的才子沈懋学、梅鼎祚等交游唱和,第二年又赴京应试。这一次科试,宰辅张居正的儿子也准备参加。为了给世人造成儿子极有才学的假相,张居正便暗中派人笼络沈、汤,让儿子与之结交,并许诺二人同登金榜。沈懋学欣然应允,汤显祖则毅然拒绝。结果,沈中状元,张居正之子中第二名榜眼,汤显祖则再次落第而归。万历八年(1580年),他第四次赴试,张居正再次派人说项,要他协助张家另外两个儿子中甲,汤显祖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2]结果,他又一次名落孙山。面对如此腐败的社会,又亲身遭受到如此的欺辱,汤显祖心中非常愤慨,写了许多诗文抒发自己的悲愤,而且创作了他的传奇处女作《紫箫记》。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第二年春试,汤显祖终于考中进士,时年34岁。不久,又有权臣公子想借重他的文名去“考”庶吉士。这在当时,是及第进士们最好的入阁升官的道路。汤显祖又一次拒绝了他们,最后,他只有暂留北京礼部观政。一年后,他被外放南京,任太常寺博士,授正七品,专司祭祀礼乐之事。当时“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王世贞与其弟王世懋并官南京,汤显祖正在王世懋属下任职。但他不赞同他们的文学复古主张,也不与王氏兄弟交往,甚至还将王世贞的文章抄示出来,并指出其剽窃汉史、唐诗之处,大骂王世贞为“妄庸巨子”。这期间,罗汝芳到南京讲学,与汤显祖多次促膝长谈。他还接触了当时著名思想家李贽的学说,李贽对封建正统思想大胆的叛逆精神也给了他很深的影响。万历十八年(1590年)底,汤显祖第一次见到达观禅师,不久,便在雨花台高座寺接受了达观住持的受戒仪式,正式成了佛门弟子。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发生“彗星入娄”的奇异天象,汤显祖向明神宗上了一篇《论科臣辅臣疏》,直言不讳揭发时政积弊,弹劾奸相庸臣,并坦诚地表达了对皇帝昏聩的惋惜与批评,因此而触怒神宗和权贵,被贬到广东雷州半岛上的徐闻任典史。一年以后,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终因得罪乡宦,加上不满于朝廷的矿税政策,他毅然辞官回归临川,专心从事戏剧创作。从此,明代官场上少了一位清廉刚正的官吏,中国剧坛上却升起了一颗明亮的巨星。
汤显祖回到临川已是万历二十七年。这年秋天,他将在遂昌知县任上构思的传奇剧本《牡丹亭》写出并定稿。此后几年中,又相继创作了《南柯记》和《邯郸记》。因此,自万历二十七年至万历三十年的短短几年,成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高峰期。加上万历十五年前后他任职南京时由《紫箫记》改写而成的《紫钗记》,这四个剧本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这四部传奇的创作,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其问世之后,在戏曲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世称“玉茗堂派”。尤其是《牡丹亭》,更代表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所体现的思想,就像一颗划破长空的流星,撕开了明代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思想解放运动先驱者们追求个性解放的心声,也奠定了他与莎士比亚交相辉映的东方戏剧艺术巨匠的地位。
汤显祖虽已辞官归乡,但他的政敌们仍没有放松对他的迫害。万历二十九年,正当他苦心孤诣创作《邯郸记》时,吏部又以“浮躁”的罪名褫夺了他的官职。他为此写了《辛丑大计闻之哑然》一诗,表示了自己极端轻蔑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说自己“比拟陶家栽五柳,便无槐棘也春风”。第二年,李贽惨死狱中;再过一年,达观也被害。他的三个儿子也相继病殁。这接二连三的噩耗给汤显祖巨大的打击。在贫病交加之中,汤显祖度过了十来年艰难的时光,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六月与世长辞,终年67岁。
注解:
[1] 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见《汤显祖诗文集》附录。
[2] 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见《汤显祖诗文集》附录。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