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戏剧与艺术
兼容并蓄、光大发展的宜黄腔与宜黄戏



较弋阳腔稍后形成的宜黄腔,也是江西一个著名的声腔。到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即已与弋阳腔、秦腔齐名了。戚震《京华百六竹枝词》中说:“宛转珠喉服靓装,弋阳秦腔杂宜黄。银官去后湘云老,断肠词曹粉署郎。”可见它当时的影响与声誉。

宜黄腔因发源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在江西东部,属抚州府管辖。明代

中叶的宜黄腔是由海盐腔演变而来的,唱腔还属于曲牌音乐体制,剧目也多由海盐腔移植,人们习惯上称为古宜黄腔。现在所说的创兴于明末清初的宜黄腔则由西秦腔演变而来,属板腔音乐体制,形成宜黄腔后改为胡琴伴奏。有学者认为,宜黄腔在向外流传过程中,因受江浙方言读音的影响“宜”被讹读为“二”,于是有了“二黄”的名称。后又因徽班进京,进而扩大了这一传播范围,因而现在通常被传唱的“二黄”腔,其实就是宜黄腔。

江西的宜黄县,在明代中叶就是戏曲最繁盛的地方,各种戏曲声腔,由外地源源不断地流传而来。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便言及这方面的情况。但西秦腔传入宜黄的时间较晚,大约在明代后期。西秦腔发源于甘肃南部,是在陇东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声腔上由“吹腔”和“二犯”组成。大约在明万历年间,西秦腔传入江南的扬州一带,又辗转传入江西,在宜黄找到了落脚点。当时南方各地的戏曲,正处于传统的昆腔和弋阳腔争霸的时期,这样一种背景,反而给西秦腔的传播提供了机遇。西秦腔在宜黄落脚之后,声腔上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唢呐二凡”和“平板吹腔”,这就构成了唢呐时代的宜黄腔。这一阶段的伴奏乐器以唢呐、笛子为主,到清代的乾隆初年,又受北方南来的秦腔梆子戏的影响,废唢呐、笛子等管乐而改用胡琴,形成一种更灵活、匀贴的伴奏方式,通常称之为胡琴腔。宜黄腔以“二凡”为主体的板腔音乐,也随胡琴伴奏方式的出现而正式定型了,其全部唱腔大致分为六种板式:倒板、十八板、正板、流水板、散板、平板。其后,又吸收湖北黄梅采茶腔的“还魂腔”并改造为一种“反调”。这样,宜黄腔板腔音乐体制就更为丰富和完备了,它也终于从西秦腔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创一派的新腔了。

宜黄腔兴起之后,很快在江西境内广泛流传,范围遍及全省,使江西的地方戏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期间,宜黄腔也开始向境外流传。据戏曲学家流沙先生等考察,迄今为止已发现有两条路线:一是从上饶到安徽,成为了“安庆二黄”。“宜”与“二”的讹传,也就出现在这条线路上。这一支后来又由安庆向长江以北发展,向东流入扬州,向西流入湖南澧州。其中,还有一支扎根于湖北黄州,后沿汉水流域北上,进入鄂北和陕南,又转入山西和河南。乾隆末年徽调二黄又传至北京,成为与弋阳腔、秦腔等并雄的一大声腔。另一条路线是由江西直接传入湖南。其中又分南北两路:一由赣州至湖南祁阳;一由南昌传至长沙,又向北传至湖北荆州、宜昌等地。在这一漫长而又广泛的流传过程中,宜黄腔又与由湖北襄阳腔演变而成的“西皮”结合,在湖北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从而使南方戏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1]

宜黄腔的形成带动了宜黄戏的繁荣。从解放后发现的宜黄县老祥福班遗留下来的一份宜黄戏剧目单中即可看到,这一戏班所收整本戏即有75本之多,而专唱“二凡”的剧目就有40多本。据流沙先生统计,已知的宜黄戏的基本剧目有42本。[2]如果加上赣剧和东河戏后来增加的“二凡”戏,在江西专唱宜黄腔的剧目,大约有一百余种。〖ZW(3〗万叶:《江西宜黄腔剧目百种》,见《江西戏曲论坛》,1982年第2期。〖ZW)〗这些剧目中,从西秦腔继承下来的有20本:《清官册》、《五雷阵》、《闹沙河》、《药茶计》、《三官堂》、《肉龙头》、《松棚会》、《宝莲灯》、《万里侯》、《下河东》、《奇双配》、《双救驾》、《双贵图》、《双钉案》(一名《钓金龟》)、《四国齐》、《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探五阳》、《庆阳图》。从秦腔梆子演变而来的有12本:《双龙会》、《上天台》、《黄金塔》、《定中原》、《锁五龙》、《老君堂》、《五龙会》、《紫金镖》、《芦花河》、《飞龙传》、《下南唐》、《五雄阵》。改编和创作的新剧目有10种:《满门贤》、《天缘配》、《锦罗帐》、《对金钱》、《百花台》、《女中魁》、《节义贤》、《画图缘》、《碧玉簪》、《白玉炉》。合在一起,即流沙先生所统计的42本基本剧目。这些都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江西对中国戏曲艺术作出重大贡献的证明。

    注解:

    [1] 流沙:《宜黄腔与二黄探源》,见《宜黄诸腔源流探》,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2] 流沙:《宜黄腔与二黄探源》,见《宜黄诸腔源流探》,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