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文学与音韵学
乌托邦理想与《桃花源记》


  幻想破灭,陶渊明期望能有一个没有压迫剥削、没有尔虞我诈的理想社会。他晚年时,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桃花源诗并记》,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和平安宁、民风古朴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这一美好的理想。“记”其实是“诗”的序,和“诗”相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大体相同,但“诗”偏重于描绘

桃源社会的特点和性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记”则以客观叙述的方法,虚构了渔人误入桃源的情节,借渔人的见闻,编织了一个似虚似实、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的故事,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面对凋敝破败的农村和污浊多变的社会,陶渊明在极度的不满中,向与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去追求,虚构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但他明白,这个世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记”中便有意将它作了似虚似实、亦真亦幻的艺术处理,将桃源世界写得扑朔迷离、变幻莫测,而同时又逼真可信。作者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这就使故事具有了传闻性质,既不似远古神话那样渺茫而遥远,也不似历史事实那样可以查证。只是因为一位渔民缘溪捕鱼,才意外地得遇一片奇异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于是萌发“欲穷其林”的愿望,并且在“林尽水源”处“复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舍船从口入”,于是便有了世外桃源的种种奇遇。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偶然,那样的神奇。在这一方天地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好客、朴实,他们自叙来历甚详,但于外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则一无所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甚至想永远保持这个和平安宁、自足自乐的世界。所以,渔人出山时尽管“处处志之”,但当他再带人去寻访时,却迷而“不复得路”,一个他曾经在其中“居数日”的桃花源,转瞬之间,便杳无踪影了。

显然,这并非真实的故事,而是作者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这里没有君臣之别,没有兵火征战,没有你争我夺,没有尔虞我诈。尽管这一理想社会的虚构,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他所勾画的社会模式也很粗糙,但却鲜明地体现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桃花源所描绘的社会模式,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几乎成了一切对黑暗现实不满的人们一种极其高尚的精神寄托。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