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欧阳修的奖掖而蜚声文坛的另一位江西籍的古文大家,是王安石的好友曾巩。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自号南丰先生,宋建昌军南丰(今南丰县)人。曾氏的远祖是孔子的高足曾皙和曾参。在其家族史上,有着极深远的儒学渊源。这种渊源,对曾巩后来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金代临汾刻本《南丰曾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藏)
曾巩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宦家庭里,他的祖父曾做过几任小官,他父亲除任过几任知县外,便长期闲居在家,家境已相当贫寒。曾巩从小就深受儒学濡染,有很深厚的儒学修养。年青时的曾巩,也是位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人物,曾声称自己是“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堕”[1]。但由于他擅长写汉唐风格的散文,与时尚不合,在考试中便屡屡落第,一直到嘉皊二年(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一革场屋之弊,他才进士及第,但这时他已经39岁了。在多次求仕过程中,他先后结识了王安石、欧阳修和苏氏父子,并与他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曾巩及第后,先担任了一个时期的太平州司法参军,于嘉五年(1060年)由欧阳修举荐,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之职。他在馆阁工作了8年,整理了一大批古籍,为保存文化遗产作了很好的工作。他每整理完一书,便亲为之序,因此文名日盛,求作墓志、赠序者络绎不绝。大量的创作,使他的文章风格迅速走向了完美与成熟。熙宁二年(1069年),他和王安石发生政治分歧,同时又受到朝中保守势力的排挤。为了摆脱陷于新旧两派斗争峡谷中的尴尬处境,他自求外任,通判越州。此后12年内,他转徙7州,直到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才回到朝中。第二年任史馆修撰,负责修编《五朝国史》。后升任中书舍人,负责朝廷制诰的起草工作。元丰六年(1083年)卒于江宁,享年65岁。
曾巩散文成就很高。他师承司马迁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并对欧阳修“事信言文”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古文作家应该“蓄道德而能文章”这样一个标准。曾巩的散文风格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高论宏裁,斩截刚劲,奔放粗豪,放任不羁。欧阳修在《送吴生南归》一诗中回忆他初见曾巩的印象说:“我始见曾子,文章初亦然。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决疏以导之,渐敛收横澜。东溟知所归,识路到不难。”后来,在欧阳修的疏导下,他努力增强自己文章的底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散文,雍容典雅,纡徐婉曲,平淡古朴。他有近于王安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取其简洁,而去其峻削。洁而雅,就更见平正,因而较王安石散文更丰腴、更浑厚。同时,他又得欧阳修纡徐婉曲的长处,但不具欧文那种感慨低回、摇曳多姿的情韵与风神,而是在纡徐之中充实深厚的儒学底蕴,往往从六经之学、圣人之言中引出一篇洋洋洒洒、烟波不尽的文字来。如《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先大夫集后序》、《王容季墓志铭》、《宜黄县县学记》等,便都是充分体现曾巩后期风格特点的文章。这种散文,以其底蕴深厚、法度精严、简古明洁,历来为古文名家们所激赏。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甚至认为曾巩散文“能与欧、王并驱,而争先于苏氏”[2]。这评价自然有些溢美,但曾巩散文有着不容否定的艺术成就,这一点却是无疑的。在元明清三代,曾巩的散文和欧阳修的文章一样,一直是作家们取法的典范,许多人甚至是从学曾文入手来学欧阳修的。
曾巩不仅散文自成一家,所作的诗歌也有独到之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便评论说:“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从内容上看,曾巩不少诗作中感叹人生,议论国事。多年应试不第,仕宦艰辛,使他常有路途坎坷的慨叹,如《苦雨》、《秋怀》、《菊花》等。而宋代统治者对内搜刮,对外妥协,致使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又使作者不能已于言,写下了《兵间》、《楚泽》等诗,在《追租》中更是直斥“公卿饱天禄,耳目知民瘼。忍令疮痍内,每肆诛求虐”,忧时悯民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曾巩也写了许多记录游宦之地山水风物的诗篇,如《西湖纳凉》:“最喜晚凉风日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清丽而悠然。从艺术上看,曾巩的诗如其父,“纡徐委曲,说尽事情”。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赋体,以铺叙、白描和夹叙夹议见长,其古体尤为如此。他还有些诗则艺术境界新奇,语言清新、自然。如《夜出过利涉门》、《再赋喜雪》等即是。宋代的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江西筠州一位才子彭渊材一次与朋友们开玩笑,说自己平生有五件事很不称意:“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桔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于是后来便有所谓“常恨子固不能诗”的讹传。其实曾巩并非不能写诗,相反,有些诗还写得相当好,尤其是通判越州之后的许多诗作,更有王安石晚年绝句的清丽风致。所以清代学者姚莹在其《后湘诗话》中便说:“文掩诗名曾子固,论才合与亚欧王。《元丰类稿》从头读,遗恨何人比海棠”,对曾巩的诗歌成就作了很公允的评价。
注解:
[1] 曾巩:《冬望》,见《元丰类稿》卷1。
[2] 方苞:《古文约选·序例》。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