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其故里今属进贤县)人。自幼天资聪敏,笃学能文,14岁举神童,15岁应廷试,得到宋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后又擢任秘书省正字,迁翰林学士。宋仁宗即位后,对他益加信任,他也因此而历居要职,先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
上柱国,卒后谥元献。
在北宋初年的政坛上,晏殊是一位政绩卓著的政治家,他大力兴学,选贤荐贤。宋代兴学,始于晏殊;宋初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名臣,也得力于晏殊。正由于他的奖拔,才造成了仁宗一朝北宋最为鼎盛的局面。
晏殊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诗、词、文、书法无不擅长。据欧阳修《晏公神道碑》说,他有文集240卷,但早已散佚。现在流传于世的,只有《珠玉词》1卷,共124首。另有诗百余首,文数十篇。在文坛上,使他最负盛名的还是词。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宋初大臣之为词者……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独文忠(欧阳修)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又说:“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冯煦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词在唐末五代曾有过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涌现了诸如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和李瞡、李煜、冯延巳等南唐词人。发展到宋初,起来继承五代词人流风余韵的便是晏殊。他上承南唐花间之余绪,下开北宋婉约之词风。他的词,婉约秾丽,清越华贵,既得温、韦等花间词人秾丽温厚的长处,又扬弃了他们词作中的脂粉气,再融入了冯延巳的峻逸秀洁,因而显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如著名的《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若,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首句先将离别之意和盘托出,次句立即补足前句的意思,“年少抛人容易去”,多少心酸,多少抱怨,又多少默然无语的谴责。接下去,极力写女子的离愁,“五更钟”声中的“楼头残梦”,“三月雨”中的“花底离情”,越发使人觉得一种寂寞、愁苦与无奈的情绪,是那样难以排遣。词的下阕则转而以对比的方式抒发相思之情,一是“无情”与“多情”的对比。因多情引发的思念,是那样缠绵,那样悠长。这实际上是将自己与那“抛人容易去”的“年少”夫君作对比,将自己的怨恨尽情渲泄而出。二是以“天涯地角”的“有穷”,与相思情意的“无尽”相对比。这其实是一种有形与无形的对比,以天地之间最大的极限来烘托个人的相思,可谓是笔力千钧。统观全词,既有相思无尽的绵长,又无生离死别的悲哀,使全词的情韵显得闲雅清婉,语言也轻清宛转、玉润珠圆。
晏殊的词作,工于造语。他曾写过一首题为《示张寺丞(先)王校勘(琪)》的诗:“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后来,他又将这首诗的意境再度浓缩,语言反复锤炼,写成了一首小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其工于原诗,反使后人只知有词而不知有诗了。在晏殊词中,这类句子还有很多。如“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等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注解:
[1]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