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1154—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泰和县)人。他一生都在宋金对峙的时代度过。面对半壁江山,他力主恢复中原,平时尤好读兵书,喜谈古今治乱,有很强的功名心,期望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四次应试,都未及第。他并不灰心,又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收复失地的方略,但全被主
和派所否定。于是四处投靠朋友,希望得到援引,也不成功。只好漫游江湖,借酒浇愁,自称是“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最后甚至连基本生活也无法维持,只能靠朋友的资助生活。他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主要的漫游有两次:一次是以杭州为中心,往南到过东阳、天台、明州,往北到无锡、苏州、南京、盱眙等地。另一次是自南京出发,沿长江而上,经采石、池州、九江、武昌,抵达当时的抗金前线襄阳,想投笔从戎,参加抗金战斗。其后,则在武昌与襄阳之间奔走了一段时间,晚年到了江苏的昆山,在知县潘友文家住了下来。潘友文为他娶了妻室,但不久他就去世了,连儿女也未留下。当时潘友文官真州,曾拿出30万钱托朋友安葬刘过,不巧的是那位朋友也去世了。一直到7年之后,才由昆山县主簿赵希?将这30万钱买了一块山地,将他安葬。
刘过的词,现存数目因版本不同而不一。《全宋词》收77首,另有10首经词学专家唐圭璋先生考证并非刘作,属他作误入其集的。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龙洲集》则收入87首,基本上是按老版本收入的。作为一位爱国词人,刘过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发自己立志报国、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忿懑,一部分词甚至直接指向卖国求和的投降派和软弱无能的最高统治者。如传诵一时的《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鹵簿迎神。这是一首悼念岳飞的词,格调高昂,气势豪健,全词充满一股浩然正气,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潸然泪下,是刘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刘过词风学辛弃疾,不仅内容多叙收复中原的壮志,在风格上也十分相似,语言明快,格高气豪,有时甚至以文为词,不受声律的限制,有很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沁园春·寄辛承旨》就是这样的作品: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言“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这首词将白居易、林逋、苏轼掺合在一起,将他们的诗句稍作改动,以对话形式写出。词中人物突破时间限制,构思奇特。全词取散文笔调,充分体现出辛词自由放肆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但这种取法并非全是仿效,其语言又于明快流畅之中,工于组织和锤炼,显得赡逸而有思致。也正因为如此,刘过成为辛派词人中的重要作家,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