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文学与音韵学
文章与气节俱佳的文学群体


    江西文人历来以“文章与气节俱佳”而为世人所尊重,这在南宋文人中又尤为突出。

靖康南渡之初,在这方面最负盛名的是胡铨与王庭珪。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吉安市)人。王庭珪(1079—1171年),字民瞻,庐陵安福(今安福县)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等勾结金

人,并力主向金国屈膝求和。胡铨立即写了《戊午上高宗封事》,请斩秦桧、王伦、孙近3人以谢天下,然后兴兵,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此书一上,朝野震动,打击了投降派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民间辗转传刻。金人以千金募得其书,读后也大为震惊,知中国有人,自是不南下者数十年。但胡铨却因此饱受迫害,先贬谪福州,后又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不久,又远送吉阳军(今海南岛南部)。胡铨押解新州时,许多人都噤若寒蝉,王庭珪却以诗送行,称扬胡铨“欲将独力拄倾危”的忠肝义胆,并讥刺秦桧等卖国贼。秦桧大怒,将他流放夜郎,时年70岁。胡铨、王庭珪一直到秦桧死后才得以内移,但终生不改其抗金的主张。

除胡铨、王庭珪之外,南宋江西还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南宋爱国词人中如向子、洪皓、袁去华、杨炎正、刘辰翁、罗志仁等,都是江西人。其中如洪皓,奉命出使金国,被扣留于金国15年,拒绝金人的收买和任命,终于回到南宋,他的诗词也充满着炽烈的爱国热情。他回到南宋后,当面揭露秦桧当年叛变投敌、与金人内外勾结的隐情,也遭到秦桧迫害,将他先后贬谪到饶州(今波阳)、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并押送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安置,9年后内移袁州(今宜春市),在内移途中,病故于广东南雄。此外,刘辰翁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中成就较大的作者。刘辰翁所处,正是宋、元交替之际,北方蒙古贵族军事集团崛起,对南宋的军事压力比原来的金国还要大。朝中由奸臣贾似道当权,政治黑暗,国家岌岌可危。刘辰翁非常愤懑。景定三年(1262年),廷试对策,刘辰翁在文中直言抨击:“济邸无后可恸,忠良残害可伤,风节不竞可憾。”结果虽得鲠直之名,却被置于丙等,还几乎为贾似道所害。他深知不见容于权奸,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托辞远迹而去,一直不肯入朝任职。宋亡之后,再不复出。写了许多怀念故国的诗词。他高风亮节,赢得时人及后世的推重。他和罗志仁等的词,后世称作“凤林书院体”,清人厉鹗《论词绝句》说:“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这些词,都收集在《名儒草堂诗余》里。

南宋江西爱国作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文天祥和谢枋得。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属吉安县)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历任地方官职。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起兵开赴临安(今杭州市)勤王,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谈判,被元军扣留,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市),行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得机会逃脱,历尽险阻,九死一生,由海路南下至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名将会合,坚持抗元斗争,率兵进攻江西,收复失地,不久兵败,妻儿均被元军俘虏,他只身逃脱至广东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兵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被他严辞拒绝,并书自己的《过零丁洋》一诗,诗中末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再次被押送大都,路上绝食8日,不死。到北京后,元世祖想命他为宰相,以笼络人心,也被他拒绝。他被囚4年,始终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杀害于大都。他被害后,人们在他衣带里发现一纸遗书,遗书中的赞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不只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位成就很高的爱国诗人,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作品,如《指南录后序》、《正气歌》、《过零丁洋》以及词《酹江月·乾坤能大》等,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南宋末年江西另一位民族英雄是谢枋得。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弋阳县)人。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因得罪宦官董宋臣及奸相贾似道,多次遭受打击和排挤。但他一直坚持抗元斗争,两次招募民兵,防守饶、信、抚诸州,响应文天祥抗元之举。咸淳十年(1274年),他率民兵与元军展开血战,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他被迫弃家逃亡至福建建阳,他的妻女兄弟及部属均被元军残害致死。他强忍悲痛,为争取复国而奔走,后得知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灭亡的消息,便每天穿着麻衣草鞋,东向而哭,悼念已亡的故国。元一统之后,执政者多次派人诱降,均被谢枋得严辞拒绝。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九月,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天祐将他诱骗至建阳城中,迫令他投降,他大骂魏天祐,誓死不降,被魏天祐囚禁于崇真道院。他绝粮不食,至十月十八日,魏天祐将他强制押往大都,他写了许多诗答赠来送行的亲友,表示宁死不降的决心。一路上他一直绝粮不食,只吃一些蔬菜。朋友馈送寒衣也一概不受。至元大都后,馆驿中看管他的元人将他带至文天祥就义处,威胁说:“此是文丞相斫头处!”谢枋得大义凛然地回答说:“当年集英殿赐进士第幸同榜,今复从吾同年游地下,岂非幸耶!”[1]于次年四月初五日因绝食而亡。谢枋得原著有诗文64卷,因屡遭兵燹,所存无几,后人多方采辑,仅得6卷。他的诗文都写得慷慨激昂、热情奔放,而又言简意赅,显示着他贫贱不移的高尚情操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注解:

    [1] 《昭忠录·谢枋得》。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