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1271—1348年),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崇仁人,原籍四川仁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宋亡,迁居于江西崇仁。
虞集出生时,正是元军大举南下,南宋覆亡之时。他不足4岁,便随父母避乱岭外,干戈扰攘,无书可读,母亲杨氏给他口授《论语》、《孟子》、《左传》诸典籍,以及著
名古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他的外祖父家也是书香门第,世以《春秋》名家。他母亲早年受此熏陶,有很深的儒学功底,又以此教诲虞集兄弟。后来,虞集又师从元代大儒崇仁人吴澄。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大德初年(1297年),虞集来到京师,被授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不久又除国子助教、太常博士,迁集贤修撰。后又除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拜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元文宗即位后,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受命参加《经世大典》的编纂工作,模仿《唐宋会要》的体制,采集本朝典故,经两年努力,编成八百帙。他也因此深得元代最高统治者信任。
虞集在元代文坛上有很高的声誉。从元仁宗延祐年间至元文宗至顺年间(1314—1333年),他是朝廷中执掌制诏起草工作的主要人物,“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1]。与此同时,他也写了不少诗文,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传世。
虞集的诗于典雅、精切中见沉雄老辣。他曾评自己和其余三大家的诗,称自己为“汉廷老吏”。他长于七古和七律,代表性的作品有《题渔村图》、《湛湛行》等。他的七律中最著名的是《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一首追悼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诗中引用东晋时王导宴客新亭,众客相对坠泪,哀叹半壁江山的典故,说明东晋时,北方虽然沦陷,仍保有半壁江山;而今南宋已彻底覆亡,连剩山残水都无法保住。亡国民族的悲痛,流溢于字里行间;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敬仰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文笔刚劲,苍凉沉郁。他还有一首七绝《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也是这类抒发自己兴亡之感、故国之思的诗篇。
虞集也长于词,现在流传在世的词作有三十余首,最有名的是一首《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值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翦朝衫。
御沟冰泮水揉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虞集在京师为官三十多年,他的诗词中时时流露出摆脱官场羁绊、归老田园的企盼。这首词即是其一。其中名句“杏花春雨江南”,写江南迷而绚丽的春景,历来被认为是千古绝唱。
虞集在散文方面也很有成就,历来被认为是元代盛世之文的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有元一代,作者云兴,大德延祐以还,尤为极盛,而词坛宿老,要必以集为大宗。”他的文章,在笔法上很得唐宋古文的长处,颇有大家风范。和他同时代的欧阳玄在《雍虞公文集序》中评论说:“公之临文,随事酬酢,造次天成,初无一毫尚人之心,亦无拘拘然步趋古人之意,机用自熟,境趣自生,左右逢源,各识其职。”这说法自然有些溢美,但大致上还是合乎他的艺术风格的,如《尚志斋记》、《跋宋高宗亲札赐岳飞》、《陈癤小传》,都是较为优秀的作品。
注解:
[1] 《元史·虞集传》。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