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文学与音韵学
清初的“易堂九子”


    清代初年,江西一批文人怀着亡国民族的黍离悲感,削发隐居于宁都县郊十余里的翠微峰,名其居室为“易堂”。他们在一起躬耕自食,切磋学问,以古人实学为宗旨,提倡读书经世。他们总共九人:魏禧、魏际瑞、魏礼、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当时称之为“易堂九子”。又因魏禧、

魏际瑞、魏礼为三兄弟,所以,有人又将他们从九子中分出,称之为“宁都三魏”。

九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魏禧。魏禧(1624—1681年),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先生,宁都县人,和兄魏际瑞、弟魏礼都以文章知名。《清史稿·魏禧传》说当时“三魏之名遍海内”。“三魏”中,魏禧才学最高,在清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侯方域、汪琬齐名,号称清初古文三大家。

魏禧早年其实是位很有抱负的人物,而且富有谋略。明亡之后,他带着强烈的民族情绪,始终不肯臣服于清廷,隐居于翠微山中数十年之久。他40岁时曾游历大江南北,但所结交的也全是明朝的遗民。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55岁时,诏举博学鸿辞科,他托疾固辞,不肯出仕。有《魏叔子文集》传世。

在清初,魏禧是著名的古文理论家和古文作家。他的古文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张“积理而练识”。他很不满于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三袁”所造成的风气。他批评说:“今天下治古文众矣。好古者株守古人之法,而中一无所有,其弊为优孟之衣冠。天资卓犖者师心自用,其弊为野战无纪之师,动而取败。”他认为:“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1]又说:“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其次是所谓“变者,法之至也”[2]。他反对文人中偏重形式的倾向,也反对理学家鄙薄文艺的观点。

魏禧的散文大致是取法唐宋,但又杂有先秦散文的纵横色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国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矱,而(汪)琬与宁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杂纵横,未归于纯粹。”这是据正统古文的标准所作出的衡定。而其实,魏禧的散文,正由于汲取了先秦散文的营养,才显现出刚健雄肆的风格。他自己在《与诸子世杰论文书》中说及自己为文的旨趣时,就明确说过,他心中所向往的作品是《左传》和贾谊、晁错、苏洵、苏轼、李纲的政论。而他的散文创作最为擅长的也是这类文章。他的史论,如《伊尹论》、《留侯论》、《晁错论》,都驰骋雄健,剖析精详,尺幅之中,龙蛇腾跃,不可控扼,览古鉴今,振聋发聩。

魏禧的传记文也很有成就。以内容分,他的传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描述明末黑暗腐败的朝政,深刻揭露明王朝倾覆的原因。第二类是记写明末抗清斗争中的殉节者和明亡之后的志节之士。第三类则是写侠客义士和市井奇人。但不论哪一类,都寓意精深,刻画入微,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明代腐败政治的严厉批评,以及对国家覆亡的切肤之痛,表示了不甘臣服的民族意气。如《江天一传》、《明御史何公家传》、《大铁椎传》、《谢廷诏传》、《独奕先生传》、《卖酒者传》等,都是他传记文中颇负盛誉的作品。

魏禧之兄魏际瑞,是“三魏”中惟一曾谋求入仕清朝的人。魏际瑞(1620—1677年),初名祥,字善伯,号东房,又号伯子。他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考取贡生,后来至浙江巡抚范承谟处为幕僚。康熙十六年(1677年)叛将韩大任踞赣南,他受命前往招抚,没想到清兵从东路突然发起攻击,韩大任怀疑他是奸细,将他杀死,时年58岁。他也长于古文,《清史稿》说他“笃治古文,喜漆园、太史公书”。可见他也很受秦汉散文如《庄子》、《史记》的影响,风格与其弟相近。有《魏伯子文集》传世。

“三魏”中,诗文兼长的是魏礼。魏礼(1629—1695年),字和公,号季子,魏禧弟。自幼随魏禧学文。魏礼才智不及两位兄长,但能刻苦自励,十八九岁时,学业渐成,开始崭露头角。明亡之后,他也和魏禧一样,隐居不仕,躬耕自学。中年之后,经常外出游历,曾至福建、广东、海南岛,北至燕京,西登华山。50岁时返回宁都,在翠微峰左面山顶筑室而居,取名为“吾庐”,并以自号。魏禧说他“诗好汉魏,文好周秦诸子。及其成也,诗类韩退之,文则近柳子厚……曾止山(灿)《过日集》言:‘当今布衣诗,和公为第一。’予亦谓其沉郁之中,发为孤响,矫顾腾骞,意极雕琢,而朴气不漓”[3]。有《魏季子文集》传世。

“九子”中影响较大者,还有彭士望、邱维屏和曾灿。彭士望(1610—1683年),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南昌人。据说,他10岁时曾作《除夕》诗,其中有句“万户共迎新日月,千门不改旧山河”,很为人称道。他曾师事明代著名政治家黄道周。黄道周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品格给了他很大影响。彭士望也是抗清志士。清军入关后,他先后参加了抗清将领杨廷麟、史可法组织的抗清斗争,后因劝史“清君侧”,翦除把持南明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没有被采用,他才辞别史可法回到南昌。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20万围攻南昌,镇压降清后又反正的明将金声桓,南昌陷入兵火浩劫之中,彭士望携家避乱,至宁都投奔魏禧兄弟。

彭士望也长于散文,魏禧在《耻躬堂文钞原序》中说他“为文章务以理气自胜,不屑屑古人之法”,“遇事感慨激昂,连类旁及,轹古今,呼抢天地”,在当时也很有声望。

邱维屏(1614—1679年),字邦士,因其居处四周多古松,学者又称为“松下先生”,宁都人,为魏禧姊婿,魏禧曾随他学习古文。他为文深思苦虑,不轻下一字,常常数月数日不成一文。一旦脱稿,又随手放置,因此著作大多散佚。

曾灿(1625—1688年),字青黎,一字止山,原名传灿,宁都人。他也曾参与杨廷麟的抗清活动。杨廷麟兵败之后,他毅然祝发为僧,游历于闽、浙、两广间。后归宁都,筑“六松草堂”,躬耕养母。数年之后,侨居吴下,后客死燕州。曾灿工诗,“所为诗,工美多艳。及遭世变,更历患难,诗日趋于老朴”[4]。有《六松草堂文集》等传世。

    注解:

    [1] 魏禧:《宗子发文集序》,见《魏叔子文集》卷8。

    [2] 魏禧:《陆悬圃文序》,见《魏叔子文集》。

    [3] 魏禧:《季子文集序》,见《魏叔子文集》卷8。

    [4] 魏禧:《曾止山诗序》,见《魏叔子文集》卷9。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