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史学与地理学
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宋人王翶在撰《欧阳修传》后说:
      孔子既没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有荀卿,荀卿之后而扬雄出,雄之后而韩愈继,继愈之后,而(欧阳)修得其传,其所以明道秘而息邪说,立化本而振儒风。[1]

欧阳修作为接孔孟

道统的人,其史学思想的特征,基本上是继承孔子《春秋》并有所发展和突破。具体而言,一是义理与史实的统一。欧阳修撰史,刻意学《春秋》,因书法而寓褒贬。他的《新五代史》分类,既有诸朝《臣传》,又有《杂传》,前者寓褒,后者寓贬。其文字也严书法之例,如用兵之名,"攻"、"伐"、"讨"、"征",各具己意。注重书法,是否会影响史书的真实性,此当别论。欧阳修既重书法,也强调据事而书,不没其实,力求义理与史实的统一。他在《新五代史·梁本纪》的论中作了具体说明: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为篡。各传其实,使后世信之。……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欧阳修强调"不没其实"、"各传其实"、"信乎后世",所以《新五代史》既不伪梁,也不为梁回护。而《新唐书》也把武则天列入本纪,并在《新唐书·则天纪赞》中表达了类似的意见。二是不惑经传,自出议论。欧阳修虽学《春秋》笔法,却非刻意复古。相反,他是北宋的一位疑古闯将,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之一。对于儒家经典,他不为传注所囿,敢于抒发己见,指陈旧说得失。如论《易经》,以为《系辞》非孔子之言;论《周礼》,以为其书非周公所作;论《诗经》,以为小序不可信,等等。朱熹曾说:"旧来儒者不越注疏而已,至永叔(欧阳修)、原父(刘敞)、孙明复(孙复)诸公,始自出议论。"[2]儒家的几部经典,实际上都是古代的历史文献。欧阳修的疑古辨伪、"自出议论",正是他的史学思想在古史上的反映。三是天人相分,"书人而不书天"。对于天与人的关系,欧阳修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天人相分的观念,反对谶纬,不讲天命,重视人事。他著《新五代史》时规定:"予述《本纪》,书人而不书天。"[3]该书中的《司天考》只记天象,不载事应,并在序言中申明:"自秦汉以来,学者惑于灾异矣,天文、五行之说不胜其繁也。予所论述,不得不异乎《春秋》也,考者可以知焉。"至于《新唐书》有《五行志》,也只是"著其灾异而削其事应"[4],所记不过日食、地震、水旱之类的自然灾害,也是"不予事应"。以上几条,是欧阳修史学思想中的杰出部分,对于《春秋》,即是继承和发展,又有重大突破,在我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1] 《东都事略》卷72。
[2] 《朱子语类》卷80。
[3] 《新五代史》卷59,《司天考第二》。
[4] 《新唐书》卷34,《五行志序》。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